第85章 城濮之战(1 / 2)

成得臣派斗越椒去见楚成王。楚成王率楚国主力部队驻扎在申邑。申邑在今南阳一带,是楚国的大本营之一。楚成王很不高兴:“我一再告诫你们,不要与晋国开战。你们一定要打,能打得赢吗?”

斗越椒硬着头皮答道:“令尹此前曾经说过,如若不胜,甘当军令。”

听斗越椒这样说,楚成王心中更是不快:这是在逼宫啊。难道楚国改姓斗,变成若敖氏家族的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样,抬眼望去,身边都是斗氏的人。楚成王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这场战役若是打赢了,姓斗的会不会有更多的想法?若是打输了,还如何称霸中原?这该如何是好?难道要听天由命?楚成王思虑再三,决定派西广部队增援成得臣。

楚成王现在身边有两支部队:东广部队和西广部队。东广部队是主力,西广部队是二线部队,只有几千人,战斗力也比较差。也许,他想通过这次战争,削弱若敖氏家族。内部的威胁远比外部的威胁要大。这次战役虽然很重要,但败了也就败了,楚国还是楚国,若是国内出了大问题,国君家族就要换人了。楚成王可以输了这场战役,但他不能再让斗氏家族继续坐大了。他也看出来了,中原大国依旧不愿意接受他这个来自南方的霸主。宋襄公那个窝囊废都能当霸主,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自己?还不是出身问题。他们还是把自己当蛮夷看待,就算打赢了这场战役,中原大国就能尊自己为霸主吗?恐怕只会让北方大国团结得更加紧密,加剧南北对抗。算了,还是做个顺水人情吧。

楚成王可以输了这场战争,成得臣不能输,他赌上了自己的小命。为了若敖氏家族,他甘愿如此。若是赢了,嘿嘿,谁说斗家不能当国君,都是楚王后裔,我们哪点比上面的那位差?难道因为出身问题,就要永远蹲在下面?

若敖氏家族决定拼一下,他们派出了全部家族部队,楚成王也同意了。

盘点一下成得臣的兵力:西广部队、东宫部队、申邑部队、息邑部队、郑国部队、蔡国部队、陈国部队、徐国部队、若敖氏家族部队,总兵力约十万人。人数不少,但有个最致命的缺陷:缺乏精兵,有不少部队是来打酱油的。

统帅十万大军,成得臣心得志满,他也有必胜的信心:晋国部队才五万人,以多打少,优势还是不小的。

成得臣以西广部队、东宫部队、若敖氏家族部队为中军,申邑部队、郑国和徐国部队为左军,斗宜申率领;息邑部队、陈国和蔡国部队为右军,斗勃率领。整个大军变成了斗家军,浩浩荡荡,离开宋国,杀奔陶丘。陶丘是曹国的都城,晋军现在就驻扎在这个地方。

听闻楚军杀来,晋军上下兴奋异常,个个摩拳擦掌。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大战,晋军从上到下,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这时,先轸却下令:撤退。

很多人不解,询问先轸。

“我军为何撤退?难道怕了楚军不成?”

先轸道:“非也。我军尚未完成集结。齐军和秦军还没有到达,宋军也要参战,我们要等他们一下。”

“没有齐军、秦军和宋军,我们就打不赢?虽然楚军一倍于我,但我军乃精锐之师,必能克之。”

先轸耐心解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们打这一仗的目的是要当霸主。没有足够的友军参战,我们当谁的霸主?打给谁看?我们要学会分享,懂不懂。”

“我们难道不能原地等他们,为什么非要后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