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评审15(2 / 2)

“关于蒙皮厚度还有其他问题么?”

“气压差和大风对蒙皮的影响有考虑么?”有专家问道。

“气压差理论最大为一个大气压,但实际很少会达到这么高的程度,而蒙皮强度是足够承受绝大部分情况的气压差的。而相较之下,风力导致蒙皮变形从而导致浮力改变是对飞艇影响较大的因素,而巨型飞艇外表有外蒙皮,强度不算很大,但是将大部分风力挡住没没什么问题,这样内部气囊蒙皮承受风力有限,不会有多大形变。”

“外表蒙皮重量不低吧?”

“飞艇外表蒙皮重量和其面积成正比,而面积随尺寸二次方增长,但浮力随尺寸呈三次方增长,所以可以认为飞艇越大,外表蒙皮影响越小。”

“接下来是内部固件介绍,首先是材料,这个大家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因为这算是整个方案中最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方。”

叶蒙不想再出现昨天严专家那种应激情况,所以就提前打好预防针。他顿了下,说道,

“气囊内部固件是用塑料做的。”

...

叶蒙还以为会有人质疑,结果停顿了一会儿才发现他多虑了。

“放心吧,塑料做气囊固件对巨型飞艇而言已经足够了。现有飞艇一般用铝合金和少量复合材料做内部固件,而且沿着气囊内壁布置得比较密,这样能保证气囊结构强度,即便遇到大风气囊也几乎不变形。”

“但巨型飞艇主要考虑的是飞艇整体结构强度,而这是靠气囊外部固件来保证的,与内部固件无关,气囊本身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内部固件材料强度要求比现有飞艇低很多,另外也不用布置多密,图片中的固件网格就比较稀疏。”

因此,内部固件采用塑料就行,更轻、也更便宜。

“用塑料遇到火怎么办?”有专家问道。

“气囊内部固件遇到火,首先该担心的是氢气着火怎么办吧。”

“哈哈哈,”台下一阵哄笑。

这位专家闹个大红脸,自己怎么就没反应过来这是氢气飞艇呢?

“不过内部固件也需要有一定阻燃性,这种塑料也是不少的。”叶蒙继续解释,“这是为了防止飞艇万一着火坠落后,除去氢气的剩余框架还会燃烧,造成地面人身财产损失。后面我们做防火测试会测试这个,测试视频会发给大家。”

“为什么不能实地观看呢?”又一位专家问道。

叶蒙一愣,“你要现场看氢气囊点火测试?”

“哈哈哈”

又是个大聪明专家。

“当然,以后如果成本可接受的话,那固件还是尽量用复合材料或者碳纤维这些高性能材料,但目前就暂时用塑料吧。关于固件用塑料这点,还有什么疑问么?”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一众专家对这个用塑料做飞艇还是一时间接受不了,于是有人问道,“在塑料强度这方面,有理论验证么?”

“有的,请看推导证明。”

叶蒙打开另一份资料显示在屏幕上,然后把上面的公式论证讲了一遍。这些也就专家听懂了,其他人不懂,但是却感觉很牛x的样子,对台上这位年轻人佩服又加深一分。

“然后是气囊有四组阀门,每组分为上下两个,用来充放气的。充放气有单口冲放和双口冲放两种模式,分别是只开一个口个开两个口的冲放。”

单口冲放一般用于飞艇有明显升降的情况,这时外部气压有较大变化,需要调节内部气压。

双口冲放一般用于飞艇载荷有明显变化的情况,这样需要气囊注入空气排出氢气,或者注入氢气排出空气。氢气都是上方阀门进出,空气则从下方阀门进出。毕竟氢气更轻。

“等一下,是每个气囊都能充放气么?辅助气囊呢?”有专家问道。

现有飞艇都是氦气飞艇,上面有主气囊和辅助气囊,主气囊一般不会冲放多少气体,而辅助气囊就是专门用来充放气的,用于升降以及按载荷调整浮力。

“是的,没必要设计辅助气囊。”

“那每个气囊能冲放多少气?”专家连忙问道。

“按氢气占比来算的话,就是0到100%。”

“怎么可能?”专家惊了,一众专家也惊了,采用主/辅助气囊的氦气飞艇的一个比值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

“为啥不可能?充放气相当于调整气囊中氢气和空气比例,可以控制气压相对恒定,不会破坏蒙皮,其他的还会产生什么问题吗?”叶蒙反问道。

“这,”专家想找问题但又找不出来,然后它想到一点儿,“充放气期间是不是很危险?”

“请问你是指?”

“就是漏气概率大。”

“的确,但前面介绍过,我们首要保证的是氢气浓度,漏气速率不太大的话就能接受。”

“那充放气导致氢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火灾概率会明显增大吧?”

“有可能,但气囊内部没有任何电器以及可能导致静电的物理活动,比如摩擦,所以概率应该很小,当然这个概率也没法严格算出来,只能靠观测实验数据。”

“气囊主要结构和参数现在已经介绍完毕,最后再公布一个气囊参数,也是最重要的参数——气囊载荷比,为0.83。”

“什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