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近探“城中村”33(1 / 1)

这日又逢周末,忙里偷闲去城中村看看老人。恰巧遇见阿敏的叔伯兄弟水林,此间也是来看望老人。这不,他前脚刚从大伯家出来,后脚就遇见了我这个堂嫂。水林热情相邀去他的新家看看。一来盛情难却,二来也想瞧瞧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农民的身份置换为城市居民后的幸福生活和生存状态。更让我心动的还是得以重拣多年前家庭圆桌会议的话题,见证水林他爸那场家庭经济改革后的成果。

“城中村”位于白鹊隆山,原处吴城城郊,鱼米之乡,加之交通便利,村民生活富裕。眼下早已划入吴城城区,且是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巍峨的市委市政府行政大楼矗立其间,难寻当年水网密布,桑田层接,驳船穿梭,机杼声声的景象。

随水林来到城中村花园小区,水林告诉我这里就是政府征地拆迁后,安置村民的新区。小区内,几排四层小楼,夹杂着间距较宽的排屋,房子外观显示上世纪末特有的样式,四平八稳,美观不足,却显富庶。房前屋后的草坪,花圃也都改成了菜园,葱蒜、青菜、萝卜等家常小菜这儿都有身影,其间还夹杂着几株月季,冬青,尽显农民小区的特色。水林家住200多平米的排屋,楼上楼下,宽敞亮堂,装潢的也考究,看着喜眼,与房子外观大相径庭。

寒暄过后,大家聊起当年水林阿爸“拿来主义”,用阿敏他爸,也就是我公公那套“圆桌会议”的法子,鼓励全家上下奔小康的事情。说起家庭会上兄妹各自念的致富经,水林叹了口气,开玩笑地道:“要按伢兄弟姐妹原先的思路弄下去,也许伢就是先富起来的那拨人。”“看你这房子,就知你发了”。我说。他告诉我当初他们兄妹几个各自投资搞多种经营,眼瞅着口袋一点点鼓起来。正想甩开膀子大干,不料,政府看中了这块宝地,圈地盖楼建市委市府行政大楼。

“这不,原先的房子、鱼塘、田地、树木,全归公家了,伢村民全搬进这个农民新区。”水林点了支烟,深深吸了口,又慢慢吐出来,道:“政府给的那点土地征用款都投在这房子的装修上了。”

“你们后来做什么活?”我问。水林妻子阿芳抢过话头:“原先伢还是给人做织绸对头机。可土地征用后家庭绸厂少多了,伢只靠邻村的几家绸厂讨活干。起初只够个温饱,发家致富只好在梦里头寻了。”

水林说他们那时身份尴尬,说是农民没了土地,是市民又无讨生活的饭碗,小青年还能进城打工卖苦力,那时他担忧象他这个岁数,只能攥着手中的几个征用款坐吃山空了。“没曾想姚柱子,就是那个姚老板,办企业,包工程,开公司,搞哪样都不忘伢这些曾经的赤脚农民,招工啦,做生活呀,先紧着伢。”说到这,水林咧嘴一笑,“只要手脚勿懒,钞票嘛,有的赚!”。他还告诉我他小妹就在姚老板的太湖休闲度假村做白领,管着手下十来号人呢。转而又道:“原以为我这辈人就这样了,没料到日子越过越好,我这把岁数还用上了智能手机,家家都有汽车。”阿芳抢过话头说:“国家政策惠及伢老百姓,眼下伢有养老金,不干活月月都有进项,闲得慌,还可出去寻生活多赚些铜钿。”夫妻二人你一句我一句,摆起了龙门阵,从自家说到邻居,由自己扯到儿孙。”做梦也没想到伢老百姓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水林笑道,脸上溢出满满的幸福感。

我问及水林阿爸的近况,水林乐呵呵地告诉我,他爸87岁了,在农民村住了一套53平米的小公寓,晒太阳,喝喝茶、搓麻将,一天三件事,陪着日脚慢慢地走。

这样的场景,不禁又让我忆起那年元宵节里公公家里的那场家庭会议。那个时候此地的村民除了种田还搞多种经营,承包鱼塘,种植蔬菜,养蚕巣丝,开机织绸,一派欣欣向荣。未入村,耳旁远远传来织杼声声。入村后,织杼声由点连成线,又由线织成片,再又片聚成轰鸣一片,这时你已步入村中腹地了。大片的良田、桑梗地,星罗棋布的大小鱼塘、家庭机织厂房,标示着这里致富之道的宽敞,生活的富庶,也显示了这里的百姓勤劳与智慧。

公公是当地养鱼高手,为了伺弄好塘里的鱼,腊月里住进了塘边的窝棚,每晚就着星星,顶着朔风陪着鱼儿过夜。年底,公公辛苦有了回报。塘里鱼儿肥,公公腰包鼓,结结实实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而他欲用手头的钱帮助儿女们拓展发家致富之途,基于此,这才有了元宵节的家庭“圆桌会议”。

日脚不紧不慢地走着,二十多年过去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颗星星,而吴城发展日新月异,于还原其清丽本色间,嬗变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模样。当年的隆山二沽村容颜已改,可谓翻天覆地慨而慷。当水林引着我见到他爸时,他正与几位老伙伴聚在村民活动中心聊大天,听着他由“从前”苦生活说到“今朝”甜日子,一张沟壑纵生的老脸,堆满了笑意。旁边一老汉笑呵呵插嘴道:“哪料现在的日子噶好,做梦都要笑醒了。”水林阿爸笃悠悠地喝了口茶,道:“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啊!”

水林阿爸虽未能将当年“圆桌会议”的精神付诸实践,但却过上了做梦都没想到幸福生活!

老人仰着幸福的笑脸,邀我去村民活动中心楼上看看,“楼上有个多功能大厅,村里有啥活动都在里厢办,哪家办喜事这里就成了喜宴厅,可以摆上十几桌。伢孙子婚宴就在这办的呢。”老人边说边引我上楼。

果然,上了三楼就见一红漆大门,老人上前握住黄灿灿的铜把手,打开了门。果然,是一个约有五百平米的多功能大厅,厅前设有舞台,配有音响设备。大厅南面有一侧门,门外是一大露台。我环视一周点点头,极力夸赞。老人眉开眼笑,脸上褶子也被这笑一挤,跟着苏展开来。我打开大厅侧门走向露台。前方有一条大河,这是吴城市河笤溪的支流,它通向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我趴在露台上看风景。耳畔是老人浓郁的乡土方言,我听不太懂,也没细听,更没搭腔,由着他唠唠叨叨。但我明白他一定是在分享他的喜悦、他的幸福。这就够了,对我来说。

居高远望是极好的。立于露台前,放眼,天空、远山、楼群、脚手架;近观,小桥、流水、草木、毗邻人家。拥有这样美的环境,能生活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真是庆幸,难怪老人脸上洋溢着这般笑容。老人走上前来,指着前方的景色说:“瞧瞧,这儿看着就就舒心。”收不拢的笑依旧挂在脸上,“这呀,还得感谢姚柱子。”“谁?”我疑惑。“來富集团的姚柱子呀!”老人回答,似乎不可思议我的闭塞,怎么会连鼎鼎有名的姚柱子都不知道。我不置可否,等着他继续说下去。“这村民活动中心就是姚柱子给咱们村选的这地,当时还请了大师看过,说这风水好,朝向好,还垫了部分资金给建起来的。”“噢,他这真是为村里办了件大好事。”我附和,不想提自己认识姚柱子这茬。老人兴致勃勃,继续谈着姚柱子。他告诉我,柱子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当年他母亲跑了,父亲又没了,小小一个人没法在太湖上讨生活,只得投靠伢村里厢他表叔家,村里上上下下可怜他,有好吃的都拿给他。那时他跟伢水林,还有他表叔家的姑娘秀娟,常常一块玩耍,一起上学。“这不,今朝他发财了,赚大钱了,还想着村里,相帮伢村。”水林他爸笑呵呵地边说边点头,“好人总归有好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