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返回幽州,巡视盐田41(1 / 2)

“二叔,我读到‘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是否可以认为只要做到言明辞正便为忠,语坚意直便为纯?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我倒是明白,但是义不比党?是不是说之前党锢之锅时我党人群体也是错的一方?”

“哈哈哈,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好好享受自己为数不多的快乐童年,怎么一天天尽想些这么深刻的问题,你父亲一天都在逼你学......”

“咳...哼...”

听到书房窗里边传来的杨彪的咳嗽声,杨蟠连忙改口“嗯,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很有深度,说明修儿你还是用心学了。二叔告诉你,为人臣子,虽不能以谗言密语来损害君德,但是我也并不认为刚强直谏就是忠君的表现。”

“为什么?”

“臣子与君主议事,莫不关系到天下民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臣子议事首先应遵循言之有物,因物衍法,依法而成的基本准则。我虽反对阿谀奉承,也不如你所想一般支持忠直良言。何所谓良言?勿以私德之大,勿以民事之小,便为良言。而为了更好地泽披天下,说点中听的话不是更容易被君上接受并且执行吗?”

“那么阿众取容呢?”

“这有什么好辩论的,你见过让人人都喜欢的人?端正己身,该干什么干什么,该说什么说什么,人经典中似乎也没有教育你要到处批判到处喷的意思,能好好沟通,何必直言直语惹人厌烦?至于党锢一事,各中成败,还不是现在的你能弄明白的。”

杨蟠很享受家中这难得的宁静,逗弄着侄儿杨修,这小子天资聪慧,于经论、谋略一道天赋不浅,比他要强得多。自家知道自家事,他小时候的妖孽只是基于上一世的老本罢了。

“二弟,此间事了,母亲的身体已经大好,你该收拾收拾去操心幽州之事了。”说话间杨彪走了过来坐在杨蟠旁边的胡床上。

“嗯,难得的清闲些日子啊,可以睡到自然醒。”

“休得惫懒,母亲可是已经问过我好几遍了,你何时返回幽州。”

“没听母亲跟我提起过啊?”杨蟠懒懒的生了个懒腰。

“哪个母亲能舍得亲口催促爱子离家的,更何况一去千里之外。”杨彪没好气道“且好好陪陪母亲,然后就收拾收拾去吧。你是个有大能为的,不要困守家中消磨了志向。若如此,百年后,父亲岂能饶我。”

此后的几天里,杨蟠整日腻在桓氏身边,动不动还央求着桓氏给他做从小吃到大的菜肴。桓氏也知道小儿子将要离开了,只装作不知,乐呵呵的享受着天伦之乐。

到了二月下旬,杨蟠终究是在母亲、长兄的不舍嘱托中,带着典韦、张飞以及一众护卫骑兵,踏上了返回幽州的行程。

“怎么着,翼德还在惦记黄河那边的黄巾军队?”冀州野外,杨蟠正翻弄着手中的烤鸡。

一行人都是骑兵,全程疾行向北,杨蟠并没有刻意的让入城借宿或者卡着驿站的距离前进。快到幽州边界时,天已经入夜,好在天气不错。杨蟠安排找了个暖和避风之处,就地安营驻扎。一行人天黑前寻摸着打了些野味,围坐一团,吃喝了起来。

“那可不,大好的战机摆在那儿。”张飞咬了口手中还没熟透的肉,恨恨的骂道“真让俺老张遇上那个背地暗算主公的狗御史,看我不捶死他娘的。”

“哈哈哈哈,这个机会你肯定有。”杨蟠笑嘻嘻的,考虑着要不要装作不知,回去让张飞先收拾那丫的一顿,然后再出来做好人拉偏架,想想此时这家伙怕是已经到了渔阳了吧。。

那高涎早已经于半个多月前到了蓟城,只不过杨蟠一直没回去,他也就只能被戏志才晾在一边儿。不过这家伙也是怂的很,至少目前是老老实实的,没敢整出啥幺蛾子。

张飞只知道杨蟠是在朝堂上受了暗算,被踢出了清缴黄巾的队伍,至于细节以及后续一概不知,只是烦恼没仗可打,看着别的州郡起兵,跟着眼馋罢了。

“好了翼德,我幽州地处边关,还愁没仗可打?抓住好机会的话我等去关外打草谷去,必定少不了你,跟自家同胞打内战有啥意思,要动手那也是祸害外族去。”

“主公,这可是你答应俺老张的啊,将来有出兵的机会,先锋官得是俺的。”张飞只要听到有仗打,顿时来了精神,还冲着边上典韦直咧咧“老典也听见了,将来可得给俺老张作证。”

“吃你的吧,我可啥都没听见,主公说啥,俺就认啥。”

“哈哈哈哈……”典韦虽然憨直,可一点儿也没上张飞的当。杨蟠听到此,看着张飞目瞪口呆的表情哈哈大笑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