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拉拢糜家,清照来冀23(1 / 2)

杨蟠这次新拉拢的商人家族是徐州糜家,也没啥可挑选考验的,原时空老刘早就证明过这家人的靠谱。至于荆州那档子事儿,纯属意外,也赖不到糜芳身上。

如果说在簪缨世家之中,杨蟠目前的名声还不如杨氏的威望好使。但是在商人、豪族里面,杨蟠已经有了足够的号召力。得到口信的糜竺立马扔下手上的事情赶到了南皮。

糜竺在看到渤海郡的富庶以及杨彪兄弟的潜力后,虽没有立马给出刘皇叔的待遇,但也是表达了全力支持杨蟠的意思。

加上杨蟠送出的用彩色棉布做的袍子,商人之家长大的糜竺在知晓供价后,迅速明白了渤海太守府给予他的巨大商机。杨蟠此次也是豪气,直接答应将未来五年内高端棉布供货量的七成拨给糜家,仅留下三成自用。

糜家不需要用货款购买,他们要付出的只是召集船匠。在徐州打造近海货船卖予渤海郡太守府,每年两艘,船款不足的部分,渤海郡用钱财、食盐、粮秣补齐。

杨蟠连船价都未曾细谈,只说是糜竺回去自拟报来,一方面对糜家以后能否加深合作做出考验,另一方面杨蟠也自信糜竺在这上面知道轻重。

光和四年的冬天,一种新式的加棉衣袍,慢慢从渤海郡流行开来。先是杨蟠身边之人,紧接着渤海郡太守府一众官员。

这都是蔡琰的功劳,在杨蟠兄弟穿用后发现这种衣服缚身保暖,外面再套上纯棉罩袍,就能解决冬天大部分御寒的问题,而且还不影响美观。

杨蟠除了将蔡琰亲自带着侍女做好的成衣给京城家里寄回去外,便集中家里的制衣匠赶工仿制一批,作为福利给太守府上下发下去。紧接着就在南皮城迅速形成潮流,然后整个渤海郡有点家世的都开始竞相争问来源。

杨蟠见此势头,考虑到产量不够大,还不是大肆铺开的时候,而且大部分棉布份额交给了徐州糜家。索性只在南皮开了一家成衣铺。专门用来宰大户。等第二年加大棉花种植园的规模后再考虑先从整个冀州做起来。

光和五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杨蟠这儿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三月花开,晌午已过,趁着暖和,闲来无事的杨蟠正和蔡琰剪弄着窗前微微渗绿的花枝。突然侍女小环进来,说是府外来了一位少女,递上了张名帖求见君侯。只奇怪的是来人并不表明自己的姓名身份,只说是君侯见贴便知。

杨蟠和蔡琰低头一看,蔡琰先抿嘴笑了出来。“看来是夫君嘴边的小迷妹到了呀。”

“这小丫头如何到了渤海?快去,将人先引进来。”

小环听到后,匆忙向外院走去。

杨蟠借着蔡琰舀出的水洗了洗手,冲蔡琰一笑“走,咱们看看去。”

刚和蔡琰走到回廊处,只见一活泼清秀的丽人跑过来,欲要扑入杨蟠怀中。突又觉得唐突,忙止住身莹莹行礼“清照见过杨大哥。”

紧接着冲蔡琰心虚的笑到“清照见过蔡姐姐。”行完礼扑到蔡琰怀中与她拥抱在一起“好久不见,清照想蔡姐姐了。”

虽然性格不同,一个喜静,一个好动,但两女都是那种钟灵毓秀之人,上次见面时就因为志趣爱好相同,都极为喜欢文章、音律,所以一见面就引为知己。

因为有李进的关系,渤海这边的食盐也拿出一部分交由李家贩卖,李进走后李家停了护送商队、押镖的行当,组织人手成立了一个贩盐的商队,往来于冀州、兖州。所以这一年多里两人也是借着商队往来书信交流不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