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杨廷和被贬(1 / 2)

李东阳留在了内阁,艰难地维持着局面。自刘健和谢迁走后,刘瑾旋即将焦芳拉入内阁。与焦芳同时入主内阁的,还有正德皇帝的老师——王鏊。

王鏊何许人也?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明朝中期苏州人。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赋诗歌,十六岁就成为国子监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二十五岁中进士。这是国家的人才啊!不仅如此,王鏊还是咱们圣人王阳明心中的完人,更是著名大才子唐伯虎的偶像。

前任户部尚书韩文被迫辞职后,王鏊成为新一任的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深知,这虽然说是升官了,但肩上的担子也更加沉重了。刘瑾权势滔天,朝中无人能与之抗衡。王鏊能做的,只有尽力去保护朝中的贤臣们少受刘瑾的迫害。

王鏊上任后,开始清查偷税漏税,与李东阳一道,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的大臣。其中有一人,因得罪了刘瑾,被以“冒破边资”的罪名逮入锦衣卫诏狱。什么是冒破边资呢?就是筑边墙浪费军需。

于是,李东阳和王鏊再次出手,将那人救了出来。王鏊是这样说的“为国修边,岂能以功为罪?”刘瑾说不过,只好将人放了。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杨一清。明朝很喜欢出神童,杨一清就是其中之一。

杨一清年少时聪慧过人,七岁就被特批准入翰林院读书,十八岁就中了进士。如果范进和这哥们儿生在同一时代,才真的要被气死。杨一清出狱后,在李东阳的安排下,悄悄到镇江藏了起来。这京城的天,一时半会儿还变不了。既然如此,那就先躲起来吧。

这一切都是个局,是一个要布几年的大局。

在这个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名叫杨廷和。他就是前面提到的班主任,一个连朱厚照都要忌惮三分的人。

果然,从古至今,谁不怕班主任呀!

杨廷和留在了朝堂上,担任詹事府詹事,并入阁成为东阁大学士,专门负责起草诰命文书。大家可以发现,这几个大佬,都是刘瑾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倒阉行动失败了,但是反抗的步伐没有停歇。

正德年间,王鏊负责修撰《孝宗实录》,杨廷和是他的副手。刘瑾对此十分不满,总想着要在其中找点错误,好以此来打压二位老哥。可没想到的是,这俩哥们做事十分严谨,几十万字查下来竟然没有一个错别字。刘瑾无奈,只好从别的方面入手。

王鏊毕竟在宦海浮沉几十年,凭刘瑾这点小把戏,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扳倒他。于是,刘瑾把目光对准了杨廷和。

有一天,杨廷和照常给正德皇帝朱厚照讲筵。所谓讲筵,就是给皇帝讲课,主要讲的是经学和史学。杨廷和讲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陛下,历史是面镜子,它能照清很多人的真实面目。”杨廷和拿着书本,苦口婆心地说道,“自古以来,一个国家想要兴旺,除了皇帝自身有雄才伟略、精明为政之外,还需要诸多贤臣、能臣相佐。陛下要学先辈‘亲贤臣,远小人’,才能成为一代明君啊!”

朱厚照向来不喜听课,早已经昏昏欲睡,根本没有将杨廷和的话听一个字进去。但是,候在一旁的刘瑾却听得津津有味,他把每一个字都听进了耳朵里,深深记在了心上。

杨廷和所说的贤臣,不就指的是刘健、谢迁、李东阳吗?那小人呢,自然就指的是刘瑾咯。刘瑾不光将杨廷和的话记在了心上,而且还非常自觉地对号入座,把自己归到了小人一类。

第二天,杨廷和接到一封调令,是刘瑾派人送来的。

大致意思就是:杨老师,皇帝说了,你讲课没一点新意,以后就不用再讲了,去南京上班吧,北京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了。

就这样,杨廷和被贬为南京吏部左侍郎。

杨廷和也十分听话,面对这封调令,他十分开心。旋即收拾好行装,杨廷和牵着一匹瘦马就出了京城。这让刘瑾一头雾水,被贬了,还这么开心,哎,果然是搞不懂这些文人。

杨廷和这一派非常人的操作,弄得刘瑾心里如蚂蚁乱爬,终究是放心不下。于是,刘瑾派人暗中盯着杨廷和,看他究竟要耍什么花样。

从北京到南京,走了三个月,杨廷和一路上不急也不慢,该吃吃该喝喝,瞌睡来了倒头就睡,就像个没事人一样。跟踪他的人都蒙圈了,这一路上的任务是什么来着?哦对,就跟着杨廷和到南京,稍有反常就杀无赦。

可是这哥们没有一丁点反常的地方呀,可如何是好?

没办法,既然杨廷和没有异常,那就返回北京汇报工作吧。刘瑾听完了汇报,心里面还是隐隐不安,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反正这个杨廷和肯定有问题。

直到有一天,刘瑾终于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