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天幕下39(1 / 2)

天不随人愿。

那首暂时没有名字的诗,终究还是被蔡大儒知道了,虽然这并不是张良想要的。至于蔡邕为啥会知道,自然是当天蔡琰就拿那张纸去找她爹了。

二小姐自然是觉得这偶得的诗句尚可,想请自家父亲点评一番。蔡邕在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将这首诗夸赞了一番。

“用寻常的辞藻,配合多个相对意象,描绘出一种洒脱、自由的态度。虽然立意简单,难登大雅,却称得上是一篇佳作。主要是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此篇诗文或许是不全的。不知是何人所作啊?”蔡邕在一番细品之后,啧啧称奇。

蔡琰没有直接了当的明说出来,只说是从别处听来的。二小姐答应张良不往外传不假,只是那笔迹蔡邕却是认得。老爷子也没有戳破自己女儿的意思,只是暗自惊讶自己这位学生,竟然还有如此才学。尔后又暗自寻思自己这位学生,写出这般诗文又是何等心思?

一场寒雨就这么连续着下了三天。

只是苦了些底层百姓,有些生计活备受其害。端得是影响不了士族商贾之家的日常生活,诸如太尉府的公子今日照例会友,于庭院内八角亭内,煮茶待客。至于为何不是煮酒,还不是因为年岁不足,恐长辈训斥,不敢轻饮。

张良撑伞漫步于长街,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来去匆忙。往日里日常巡城的西凉军人马,倒是一队都未曾遇见,大抵是那日益松懈的军纪,在雨天更加明显。

这一连两日未去蔡大儒府上,张良可不会承认他是想躲一下蔡大先生以及某人,说起来那日那盒糕点,味道着实不错,一看就是外面能买到的吃食。再想尝尝,怕是有点难得了,特别的吃食总归来历有些特殊,所谓物以稀为贵。

正行着,一辆眼熟的马车驶入眼帘。张良压低了些伞檐,让动作尽可能的自然些。少顷,二者相错而过。那是西凉军的随军马车,只是不知道里头坐着的是谁。下意识的小心,张良没有回头去观望,就这么依旧往前走去。

“文优,方才与我们马车相错而过的那位撑着桂花伞的年轻人,你可认识?”马车内坐着中年儒生与身旁人问道。

身旁人转身透过车厢后侧的镂花小格窗又看了一眼,说道:“文和,这你可就难为我了,方才我又未曾注意,此刻相距已远,难以看清。”

车中之人,共有二位,正是西凉军参军贾诩与军师李儒。

路边的张良关注到了西凉军的车马,厢内的贾诩也透过车厢的侧窗注意到了他。贾文和虽然未曾见过他的面貌,但是李儒却有过一面之缘。在很早之前那次宴会上,当时张良是与曹操同行的,而李儒则是在董卓府邸门口代为迎客,故而得见一面。虽说是曹操“犯了事”,但是为了避免受到牵连,还是小心为上。对张良来说,此时还未到露脸的时候。

“这雒阳城内,卧虎藏龙,保不齐方才那位便是。”贾诩悠悠地说道。

“如今董相已经力压朝堂,朝中重臣大多依附归顺。不论是虎是龙,若要出仕自当为董相所用。”李儒兴致颇高,近日里朝中局势愈发稳固,若不是因为关外传来的那些杂音,如今可算是一片大好。

声威浩大的汝南袁氏、门第高深的弘农杨氏,家学望族颍川荀氏均有服从之态,先是袁隗顺从,后有杨彪沉寂,现在素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荀爽都已同意入朝为官,归入董相门下。

“今关中初定,董相也该放眼关外了。无论是向西除掉马腾、韩遂之流稳固西凉后方,还是北上压制并州全境,都是上上之策。”贾诩如是说。

“这也是我今日请你一同拜见董相的原因,此前我已多次与相国大人提起,他都以朝堂初平为由,让我日后再议。”

“如今关外反声四起,董相应当早做安排才是……”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