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首战失利10(1 / 2)

宋真宗的御容画像的来由,是宋仁宗至和初年(公元1054年),即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初年,辽圣宗命使者携带真宗的御容画像回来。

并说两国虽然友好交往,两国皇帝却从未谋面,所以请求赐予御容画像,朝廷答应了这一请求,于是将画像交给使者带回辽朝。

仁宗御容的来由,是在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秋七月,辽朝遣使者索求仁宗的御容,用于激励後世子孙。

有人担心御容被用于厌胜【注:厌胜,意即“厌而胜之”,旧时民间一种避邪祈吉的习俗,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仁宗说:“朕对待契丹可谓仁至义尽,绝无此理”。

于是派御史中丞张升送去,辽道宗耶律洪基穿戴礼服恭迎,见到御容画像后惊讶不已,多次跪拜。

又对左右侍臣说:“中国的君主确实具有帝王的风范,如此神圣,果真是圣人啊!我如果生在中国,只配给他执鞭捧盖,作一个卑微的都虞侯而已”,辽道宗对宋仁宗竟如此之敬畏。

画像上皇帝的名衔,是从中国获得皇帝的谥号之后,用金粉书写在画像旁边的。

读完誓书之后,萧夔请马扩进入客厅用茶,对马扩说:“舍人刚才也听到了两朝的誓书,难道无动于衷吗?南朝君臣怎么忍心违背盟约呢?”

马扩说:“前日我己经当面给诸公解释过,朝廷虽然知道有这道经先帝签署的誓书,仍然要起兵,只是因为燕王擅自废立,作为兄弟之国,固然应当兴师问罪,岂能说我朝出师无名呢?”

萧夔说:“舍人的话,虽然似乎有一点道理,然而终究是违背了誓约,请大人回使馆,等皇上召李处温等人共同观看南朝皇帝的敕书后,再商量处置办法”。

原来天锡皇帝耶律淳知道天祚帝还在世,大金的攻势正如火如荼,大宋又乘机兴兵,所以有归顺大宋的念头,但又不便开口。

然而李处温素来与赵良嗣友善,在天祚帝朝,两人都知道辽朝国祚不久,共同商议要归顺宋朝,于是成为莫逆之交,并秘密在北极庙捻香沥酒、结拜设誓。

後来李处温听说赵良嗣投奔了南朝,被朝廷授予直阁之职,待遇丰厚,李处温也打算投奔南朝。

恰值天祚帝逃窜,李处温拥立燕王称帝,遂有推戴的功勋,于是中止了与赵良嗣的约定。

此时,李处温听说童贯大兵压境,又犹豫未决,不知何去何从。

耶律淳问李处温该如何应对时,李处温也不敢建议耶律淳归顺南朝,只因害怕众臣不愿意服从,所以向天锡皇帝耶律淳奏称:“这个是军国大事,臣虽说身居大尉(即门下侍郎)之职,位于百僚之上,但不敢将自己的陋见贡献给皇上,既使皇上容许臣与众大臣共同商议,臣以为事关重大,最终还得由陛下果断决策,再由臣等讨论”。

天锡皇帝因担心天祚帝杀回来,又畏惧大金兵马,于是召李处温等人商议道:“朕仰仗祖宗威灵,得以继承大位,原本希望与众卿共保宗庙。然而女真骑兵又占据了西京,未听到金军班师回国的消息。

如今大宋又落井下石,大兵压境,与大金联手夹攻我国。

朕考察人事天时,不敢再盘居皇位,准备向南朝称藩,以便与众卿共同保护家属血亲,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天锡皇帝说完后,哽咽流泪,李处温也忍不住下泪,于是商议向南朝派遣使者。

…………༺࿈༻…………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五月十八日,河东河北路宣抚副使蔡攸启程。

《北征纪实》:

蔡攸临行,其父蔡京作诗勉励:

“老惯人间不解愁,封书寄与泪横流。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修涂好少休。目送旌旗如昨梦,身非帷幄若为筹?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徽宗得知后,说道:“不如改为‘六月王师好少休’”

【注:蔡京此诗名为《送蔡攸征燕》,其他版本为:“老懒身心不自由,封书寄与泪横流。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征涂盍少休。目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新愁。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蔡京原诗大意是:原以为老夫习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料当我封缄书信时仍旧老泪纵横。我朝与大辽持续百年的盟誓,应当时刻留意在心。三伏炎天行军,路途漫长,要注意休息。

我目送大军旌旗招展,逐渐远去,恍如在梦中。我不在军中,如何把握好对辽用兵这件大事呢?家中堂屋中清风徐来,你何日平安归来,与老父把酒言欢呢?

蔡京诗中‘三伏修涂好少休’,意思是‘在三伏炎暑天气行军,道路漫长,途中要注意休息’,强调对蔡攸的关心,宋徽宗建议改为‘六月王师好少休’,强调对全军将士的关怀】

吴曾《能改斋漫录》:

自古以来,奸臣保全其身家性命的权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灾祸患难的突然降临,往往出乎其意料所及,为什么呢?

大概是恶贯满盈的奸臣,必定为天地鬼神所不容,所以他们的伎俩无论多么巧妙都不过是徒劳而已。

宣和四年,金人进攻大辽,大辽遣使者王纬来向我朝借兵,由宰相王黼主持此事。

朝廷以童贯为宣抚使,蔡攸为副使,蔡京作诗为其子蔡攸送行,其中有:“百年信誓宜坚守,六月行师合早归”的句子【注:此处记载的文句与《北征纪实》又不同,但意义大同小异】。

蔡京作这首诗,大约是提前为将来事败之后找一个有利于辩护的托辞吧?

殊不知政和年间,正是蔡京率先倡仪收复燕云,并招纳燕人李良嗣【注:“李良嗣”是童贯为马植所改的姓名】为谋主,又要让妖人王仔息【注:王仔息又作王仔昔,北宋洪州人。自称得道术,能言未来之事。宋徽宗召见,赐号冲隐处士,进封通妙先生,后被道士林灵素陷害,下狱死】穿戴戎装担任大将军。

已经作了决定,恰逢王仔息因罪伏诛,这才作罢。

王黼的所作所为,就是凡事都死挺蔡京,难道世人都是可以被蒙骗的吗?

当初蔡京用“绍述”这两个字欺上瞒下【注: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宋哲宗赵煦亲政,召见新党,任章淳为宰相。

并以“绍述”即继承神宗成法为名,于次年改年号为“绍圣”,神宗时期的新法逐一恢复,反对变法的元佑党被贬官流放,史称“绍圣绍述”】,因而得以长期擅权。

当然他也知道公道是不可能被长期压抑的,因而在宣和年间开始令他的儿子蔡攸设法弥补其打压元佑党人的罪恶,招致笼络元佑党人【注:宋哲宗赵煦继位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而反对变法的一派,则被称之为“元佑党人”。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用蔡京为相,重新崇奉熙宁新政。崇宁元年九月,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佑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

蔡京以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等共计一百二十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奸党。

并由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石竖于端礼门外,称之“元佑党籍碑”。不许元佑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永不录用。但到政和年间,蔡京为缓和矛盾又开始笼络元佑党人】。

所以杨中立【注: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洪玉父【注:洪炎,字玉甫,北宋著名诗人】等人都被授官【注:北宋崇宁五年(1106)正月,下诏全国“尽毁党碑”,遂逐步启用元佑党人】。

又使其门下客著《西清诗话》【注:《西清诗话》为诗论著作,北宋蔡京之季子蔡修著,记述诗人言行,阐述诗歌理论,成书于宣和年间,但吴曾认为本书由蔡修门客所作】,以便记载元佑党人苏轼、黄庭坚的诗词【注:据《独醒杂志》记载:

蔡修任徽猷阁待制期间,作《西清诗话》一编,大量载入元佑诸公之诗词。不久,朝臣议论,认为蔡修所编纂的私家著作,有意以元佑党人苏轼、黄庭坚的诗词作为范本,有误天下学术,于是蔡修遭落职处理,著作禁止印刷】,也是为将来留一条退路而已。

然而蔡京作梦也没想到,祸患并不是来自元佑党人,而是来自北方,终究没能逃脱死于非命的下场【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继位,蔡京被太学士陈东列为‘六贼之首’,被贬往韶州、儋州,行至潭州饿死,终年八十岁】,岂不是证明了我前面所说的他们的谋划只不过徒劳而已的话吗?

…………༺࿈༻…………

燕王耶律淳以耶律大石【注:耶律大石,一作耶律达实,又称大石林牙,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西辽开国皇帝】为西南路都统,以牛栏监军萧遏鲁为副都统,率领契丹骑兵二千人驻扎于涿州新城县(今河北高碑店市新城镇)。

马扩游说燕人的结果,是除了独自逃离虎口之外一无所获,然而燕王见马扩虚张声势,也不免心怯胆寒,一面遣使向大宋求降,一面率军队驻扎于新城县。

…………༺࿈༻…………

金国派遣徒姑坦乌歇、高庆裔两名使者使前来商议军事。

当初,金人因为朝廷遣送曷鲁等人归国时,没有派遣使节往金国,怀疑我朝有什么阴谋,所以未向我朝通告发兵夹攻的具体日期,就以完颜斜也【注:完颜杲,字斜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同母弟】为主帅。

以完颜宗翰【注:完颜宗翰,女真名黏没喝,又名粘罕,小字鸟家奴,金朝宗室名将。国相完颜撒改之长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侄,与完颜宗望两人主导“靖康之变”】、

完颜宗干【注:完颜宗干,女真名斡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庶长子,海陵王完颜亮之生父】、完颜宗望【注:完颜宗望,字斡离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次子,称为“二太子”】为副,统领大军单独进攻辽国,迅速攻破辽中京,取得云中之地,退军驻扎于白水泊,阿骨打又亲自率领数万骑兵前来会师。

听说童贯率领三路大军驻扎在契丹边境,阿骨打与群臣商议,认为未向大宋报告进军夹攻的确切日期是金国的过失。

因此他们非常担心如果被我朝抢先占领了燕地,金国就得不到我朝的岁币了,所以金大祖立即派徒姑坦乌歇与高庆裔持国书出使我朝,乘船到达登州。

…………༺࿈༻…………

金朝国书:

“五月日,大金皇帝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

上次贵国遣送我国使节回朝,同时捎来书函,我国本应该在出师伐辽之前,向贵国报告进军的日期,遗憾我国未能如约履行,仔细审查,也不是毫无缘由。

贵国来书谈到燕地的问题,认为一切可按当初的约定行事,只等接到我国确定的共同举兵的日期,便按约定发兵夹攻契丹,但并未涉及到不允许我朝见机行事、攻取辽西京的问题,所以我朝才敢单独发兵征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