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三

  “小宝哥, 二叔又揍你啦?你说你也是的,非跟着掺和什么呀?消消停停的待着多好,非惹了这么大个惹。柱子你也是, 你们俩坐一张桌儿, 就那么看着小宝哥跟那个胡得胜走?”吃完了晚饭,二子跟柱子一起来家看宝玉。家里其他人都去老太太家帮忙起地瓜去了, 就他一个人在家趴着呢!

  “小宝哥说去上厕所,我也不知道他跟着胡得胜走了啊!真不赖我, 我哪知道他信那个呀。”柱子在一边儿可委屈呢。

  “二子, 你别说柱子了, 是我自己要去了。”自打回了家, 这一拨一拨儿的,都在怪别人没看住他,宝玉哪还好意思让柱子背锅,柱子才多大呀?凭什么自己当大的,还得让小的看着呀。

  “哎,小宝哥,不是我说你,胡得胜是什么人啊?你怎么还能信着他呢?可红旗村就没有不知道他的,那就是个老痞子,除了不好好干活儿,没有他不干的事儿,这是赶上运动了,就他那口号喊得响。混上个老师当。还没有我认字儿多呢, 他能教个屁呀?还不是就靠着喊口号糊弄人。我可是听说了,这回他带出去两百多人,又立了功了,要往镇上的革委会调呢。说是还要往县里去呢!人家是要当大官去了,你捞着啥了?除了挨顿打,你还捞着啥了?刚才我叔还去家里跟我爸说,不让我再上学了,你瞅瞅了,连我跟柱子都让你连累了。”二子跟小宝是从小穿开裆一起长大的,小宝儿有傻病,柱子小,他虽然小上两岁,却一直算是三人小组的头头。

  “二子哥,也不能这么说小宝哥。长发叔的意思,是在学校也学不到啥了才不让去的。他要找人在家教咱们的。不是你说的那样!”柱子实在,并不认为被宝玉连累了。

  “对不起,是我连累你们了。”宝玉挣扎着坐起来,虽然屁股疼得不敢着炕,他还是咬牙挺着,起来给两个小兄弟道歉。连二子都知道胡得胜不是好人,小宝又不是一直傻,也不是没听过那人的德性,只是之前被忽悠得吃了心,只想着自己的理想抱负,为毛|主|席尽忠了,没想那么多。现在大宝也劝了,姐姐妹妹的话他也听进去了,再让二子这么一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他们的热血理想是被人家给利用了。

  “没有,没有。小宝哥,我就是那么一说,没有怪你的意思。”宝玉这一道歉,到是二子无措起来了。

  “错了就是错了,我以后肯定不闹了,就在家好好看书学习。”宝玉心下决定,他得好好学,等有一天,也干得跟大宝似的,得到别人的认可了,他再想做什么,就能自己做主了,再不用连累别人,也不用挨揍了。

  “对,咱就在家好好学习。咱也考学,上中专,上大学。咱家成分好,肯定能拿到推荐的名额,到时候,咱哥仨都去在大学,回来就是干部了,到时进了城,挣了钱,家里就再也不用挨饿了。”二子非常肯定宝玉的决定。

  “我就想着,要是我也能挣工资了,我爹我娘就不用天天吃半饱,把粮食都省下来给我了。”柱子的理想很简单。

  “好,那咱们都考学,都挣工资,当干部。”二子一锤定音。

  “嗯!”宝玉又觉得心里有劲儿了,他不喜欢只奔名利的读书人,但他为了能自己做主,考学出去是他目前能想到的唯一的出路,他是真的不想再挨揍了,疼死了,也太丢人了。

  小哥仨就这么定下了奋斗的目标,心里都卯着劲儿,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呢!

  贾长发是个说干就干的人,第二天一大清早就起来脱坯,准备盖房子。头天晚上队里开会的时候,他已经把事情都跟社员们说过了,也讲了要设知青点儿的原因,还有应对的法子。社员们也都是同意了的。只是一开始他说了,盖子他自家出钱盖,知青的伙食也他自家负责,知青来了之后除了正常的宣传工作,业余时间教他家的几个孩子。

  社员们没同意,最后定了,房子还是盖在他们家院子里,因为当初他跟小宝娘分家单过的时候,房子盖在屯子最西头了,那时候还没解放呢,没那么多规矩,他们家的两间土房虽然盖得也不大,但是院子盖得很宽敞,留得前后园子,都很大。在他家院子盖西厢房能盖得开,也挡不着别人家的园子。

  房子还在他家盖,但是活儿全屯子老少爷们一起干,房梁、柱子也由生产队统一出。知青的伙食也由生产队负责,就一条儿,以后知青讲课教学生的时候,全屯的孩子,谁想听课都可以听。

  事儿就这么定了。

  土坯很好办,谁都能做。家家也都有土坯的模子。老少爷们儿利用早上上工之前和晚上下班之后的时间就把坯脱了。土坯子是先把干草切成段,再跟黄泥和在一起拿模子墩出来的。干草家家都有,平常没出工的老人孩子都去草甸子割草回来晾了做柴火的,不缺。只要泥和好了,熟手一天能脱几十块坯子。然后就是把土坯在阳光下晾干,就能用了。

  一家做个几十块,全屯一起干,两三天就整够用的了。房梁和柱子都是选的十个粗(直径十厘米)左右的,砍的是在生产队晒谷场周围队里自己种的杨树,算是生产队的财产,队里自己就说了算,不用向上请示。也早早砍下来晾着!

  房顶的草席子,是小宝娘带着屯子里手巧的大婶大娘们利用晚上队里开会的时间,顺手就给编出来了。

  孩子们也有活儿干了,这不是之前用的草都是各家支援的嘛!那些都算是借的,白天孩子们都不去上学了,成帮结队的去草甸子割草,早上去,割完了直接就在草甸子上晾,晚上回家的时候再把晾干的抱回去。没晾干的就放在那儿接着晾,这年代虽然苦,但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没有人会动别人的东西,哪怕是一根草!

  宝玉被打得狠,但都是些皮外伤,没伤到骨头,也没伤到内脏。他那身子,都是挨揍挨习惯了的。第二天就能下炕,没两天就活蹦乱跳的了。

  宝玉自己心里都觉得怪,小宝娘老说他身子骨弱,可就他这抗揍的劲儿,到底哪里弱了呢?

  说白了,还不是爹娘疼儿子,心疼他小时候有病,从小他就没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刚会走就帮着家里干活儿,他就没干过啥正经的苦力活儿,才养得他一身娇贵肉。

  等身子好了,他也跟着屯里的孩子一起去草甸子割草,也盼着房子早点儿盖好呢!

  因为宝玉之前编筐编得好,那草席子比筐好编好了,手法都差不多,宝玉很快就会编草席了,还编得紧实漂亮,倒是割草,他不会用镰刀,没割上两把草呢,就把手给割伤了。孩子们便都不让他割草了,只让他在边儿上编席子。

  材料都准备好了,地里的活儿不能停,房子还是得在空余时间盖,只能利用早晚的时间。入秋了,天越来越短。

  房子盖好的时候,秋收都完事儿了。贾长发已经跟大队里打好了招呼,等房子晾干了,知青就能搬过来了。

  生产队里的地都收回去,粮食也都打好,只等着分粮了。剩下的就是各家自留地的活儿。

  老太太一个人儿,占着两个人的自留地,她自己吃的菜,半园子就够用了。另外一半的园子都种着白菜萝卜,也够她腌冬菜用的。那三亩的自留地儿里就全种的是土豆地瓜。贾长宏贾长发哥俩带着全家一起帮着老太太收地。起了两千多斤土豆,一千多斤的地瓜。也是老太太不在社,不用出工,身子板儿硬实,那地伺候得精心,才有这么大的产量。

  屋子里那地窖,哪放得了这么多东西呀。后厦的炕上地下的都堆满了。

  “我自己一个人,五百斤都吃不了的吃。今年不卖了。给敏送一车去,他们家就女婿一个人挣工资,六个孩子,吃的也不宽裕。剩下的,你们哥俩分了吧。”地瓜土豆都收拾回家了,晚上都在老太太家吃饭,就是大酱拌土豆加菜。饭桌上老太太发话了。

  “娘,俺们家自留地今年的产量也挺好的,够吃的了。不用,不用。”贾长宏是老大,他就开口了,哪能要老娘的粮食呢!

  “就是,娘,今天地瓜苗土豆苗都是妹夫给买的外地苗,头一茬,产量高。加上咱自家育苗也还能再用两三茬呢!肯定够吃的了。”贾长发也出声。

  “少蒙你老娘。老娘我种了一辈子地,还不会算那点儿账了?虽说你们两家都是十二亩的自留地儿,可是你们年轻人花消大,一半的地都种了杂粮到秋还得卖了换钱,剩下的一半儿去了种白菜萝卜的,能种土豆地瓜的也就一两亩了。那产量再高,能有两千斤不?五六口人吃饭,够干什么的?就这么定了,赶明儿个你们自家地里的活儿忙完了,麻溜儿来拉走。好给我腾地方,等分了粮,我那后厦子还得放粮食呢!”老太太特别有主见。

  “行,那就听老娘的。哥,娘把土豆地瓜都给咱们分了,手里没活钱儿,那咱就一家给老娘十块钱零花儿?”贾长发拍板。

  “行。”贾长宏想了一下,也同意了。

  “切。小崽子,瞧不起你老娘是咋地?我还用你们给我零花儿,少跟我扯犊子。不要。”老太太乐意听儿子们孝敬她的话,但她不要儿子们给的零花钱。往年地里产的东西除了给城里的闺女送一点儿,她都没分,都是让儿子们帮着卖了的,她身体好,她没有大病小灾的,那钱就都攒下来了。

  “哥,我这几天晚上去草甸子,打了几只野鸡野兔。都在草窝子里养着呢,这几天忙完了家里的地,你看看啥时候有空,进趟城。给咱妹子家把东西都送过去。另外,咱妹父让大宝给我捎了话儿,说是给娘淘换了白面儿,还搞到了一些棉花,你一并给拿回来。眼看着天儿就冷了,也好趁早儿给娘把棉衣裳做出来。”贾长发不接老太太的话,提起别的事情。

  “是,这个事儿俺家宝儿回来也说了。还说能给咱两家匀点儿棉花。我还寻思这两天去打点儿鱼来着,一直没倒出功夫。正好,我今儿个晚上就去打鱼去,到时候一并给带了去。”贾长宏也知道这个事情。

  “这世道,弄点儿棉花可不容易,我跟他婶子商量着,咱两家的棉花就不要了。给娘再做一床新被褥,冬天也能暖和些。”贾大嫂这会儿也出声了,之前孩子带回口信儿之后,她就跟小宝娘商量过了。五斤棉花搁自家,也就做两衣棉衣的,家里孩子大人都有棉衣穿呢,也不是急需,还不如两家的放在一起,正好够给老太太做一套被褥的。今儿个老太太一说土豆地瓜都给两家分了,来年家里都够吃饱的了。她就更想对老太太好了。人心换人心嘛!

  “你们一个个儿的,就是不会过日子,有那好棉花,非得祸祸了?就不能留着给孩子结婚用?我有棉衣裳穿,那棉花也不旧,我自己都做好了。不用你们给我做新的。被褥更用不着,我把你们爹以前的被褥都合在一起了,现在一个人盖两人的被褥,不知道多暖和呢!”老太太白了两儿媳妇一眼,就训她们不会过日子。

  “娘,你就听我嫂子的吧!您老那旧棉衣的棉花都穿了十来年了,早都不暖和了。那被子,您二老都盖了半辈子了,再合一起也不顶事儿。行了,就这么定了,我们这几天忙活园子里的活儿,还要收自留地儿,等大哥把棉花拿回来,我跟嫂子就来给你做上。大宝儿从厂里拿回来不少边角料,明儿个给您送过来,你自个儿先给拼上,中不?”小宝娘直接给老婆婆安排活儿。

  老太太被这一个个的自做主张的给气得够呛,真是一个比一个败家。可偏偏又说不出啥,儿子能打能骂,她还能打骂儿媳妇不成?更不用说人家还是为了孝顺她这个当婆婆的了……

  “还等什么明天啊!园儿啊,你带着弟妹们回家去,把你哥带回来的布给奶拿过来。小宝,你带着几个小的,把厢房的炕都烧起来,看着烧哈,烧两捆草。去吧。”贾长发看孩子们饭吃完了,就打发人走,大嫂子跟小宝娘在地下忙活着收拾桌子涮碗什么的。

  老太太在炕上坐着,两个儿子都坐在炕沿上陪着。

  “娘,给你的你就放心用。你放心,我已经找到了门路,等冬闲了,就出去,保管能弄回来棉花。到时候,咱家的孩子们都有新棉衣穿。”贾长发低声说着。

  “你可别瞎整啊。现在不比前几年了,这个运动那个运动的,啥啥都归公家,自家连个牲畜都不让养,再让人给你告了,可是要蹲监狱,连累家人的。”老太太别看天天在家待着,懂得可正经不少呢。

  “娘,这点儿事儿我还能不明白?可你看看这事道,饭都吃不饱了,衣服都穿不起。什么运动,不得先吃饱了饭再说吗?咱管不了别人咋样,大面上能过得去就行了,我也不想当什么先进什么劳模的。咱家成份好,往上数八辈子都得是贫农,不用多积极,好处咱一样儿都落不下,就行了!”贾长发从来不争先,贾家老爷子就是个利己主义,说到根儿里,他们兄妹三个,都是一样的人,从来都是大面上随大溜儿,私下里却不肯吃亏的主儿。换个有文化点儿的词,那就是他们都是带着点儿小精明的平头百姓。都是生存的智慧罢了。

  “你又琢磨出啥了?”贾家两兄弟,贾长发嘴皮子赶趟儿,所以对外都是他,贾长宏不爱说话,但是那脑子并不比贾长发的差。

  “哥,今年的年景不好,夏天就没下过几场雨,收音机里都说过,关里又遭了灾,这眼看秋收就完事儿了,我估摸着关里逃荒的人也快过来了。咱队知青里有老家是关里的,我问过了,他们那边儿几乎家家都种棉花,去年我就相中了一个人,说好了,今年再出来就让他来找我。我寻思着,等入了冬,他过来之后,我就跟着去一趟,先去江边儿弄些鱼和粮食,去换棉花回来。还有个事儿,我去弄棉花的时候,哥你带几个人,去矿上拉煤,都是走熟的线儿了,就一条儿,宁可多走两天路,千万别让人拿住了。”贾长发交待他哥。

  “行,矿那边儿我都去过好几年了,人我都认识,你放心吧,肯定能办好。就是他们那边儿只要粮食,菜干土豆地瓜啥的都不要,野物儿人家更不缺。可今年咱屯子打了多少粮,公社都来人盯着呢,不好弄啊!”红旗村属于莲花镇公社,太平县,往西走不到三百里就是煤矿,贾长发年青的时候,在矿上扛过活,回村之后,每年都会拿些家里的土特产去矿上换煤。当上生产队长之后,全村各家到年底都能分上几十斤煤过冬,都是他出去张罗回来的。

  “哎,也是愁,哪哪都挨饿。等明儿生产队开会的时候,跟大家伙说说吧,看看谁家能匀出来粮食,就换煤,匀不出来的,也没办法了。少报粮食产量的招儿肯定是不能用了。不行我再去江边儿找找,他们靠着江,不怕旱,那地里的产量肯定比咱们这边儿强。再加上一个靠水吃水,还有江里的鱼补贴着,说不定能淘出来点儿粮食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别看贾长发计划得挺好,没有粮食他也摆布不开,到哪里找粮食,还不能犯错误,他也挺愁。这也就是他老爹贾四娃有远见,他小时候,早早就让他出门闯荡,走的地方多了,朋友多,到哪都能找到几个熟人,才敢想这些道道儿。

  “主要是现在这世道,别说没粮了,就是有粮,谁敢偷着往出换啊?万一被举报了,那可都是大事儿啊!去年我就听那些逃荒出来的人说过,有那娃子,实在是饿得狠了,偷着挖了地里一个地瓜吃,被人发现了,直接吓得跳了井。你说说……哎。你还说跟人约好了今年见?那要是公社不让他们逃荒呢?他们敢走吗?”贾长宏想的也不少。

  “就是,我看你还是消停点儿吧!啥也没有命重要,咱家还不至于挨饿,别折腾了,啊。”老太太听着就害怕。

  “娘,咱又不干丧良心的事儿,也不犯法,不偷不抢的,就是真抓住了,也是为了吃饱饭,不至于就咋地了。没事儿。刚才你不还说,得为孩子们的婚事儿存点儿家底儿了吗?我不出去张罗,拿啥给你孙子娶媳妇儿?就您省这几斤棉花吗?”贾长发安他老娘的心。

  “也是啊,我们家宝子过了年就毕业了,等上了班也该开始张罗媳妇儿了。大宝都十七了,再不张罗好闺女都让别人挑走了。英子跟园儿也都不小了,咱不能让闺女空着手儿出门子吧?是得干。干!”贾长宏这一念叨,他自个儿都觉得愁,这孩子大了,闹心事儿是多。他跟大嫂子年纪比贾长发跟小宝娘大,干活儿原本就没那两口子能干,老丈人家那头儿孩子多,他们要补贴的就多,不像贾长发老丈人那边儿,不用补贴反而还能帮衬他们。这里外一反,差距就出来了。眼看着儿子都大了,娶媳妇儿的事儿就在眼前,房子还没影儿呢,现在让他接一间房子,他们两口子都接不起。

第九十二章 三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红楼]年代文里红楼人儿最新列表+番外章节

正文卷

[红楼]年代文里红楼人儿最新列表+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