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人 连载

秋天里的人

分类:其他类型 作者:半夜吃折耳根 字数:5万字 标签:秋天里的人,半夜吃折耳根 更新:2024-06-17 10:43:57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茫茫的大山之中,落叶将无数的大山铺的金黄,即使是绿意盎然的森林,到了秋天,也不免有一丝悲伤。翻过这座山,就是一座小镇了,我感觉到很熟悉,我便从山上望下,看到了孩童在嬉戏,看到了挑着柴回家一路上有说有笑的人们,看到了街边借着夕阳的余光正在织布的女子,看到了人间烟火,走了这么久,好像终于有了希望。从年少起,我便一直在流浪,一直在追逐人生的意义,它好像一直就在前方,我就不停的追赶着,但怎么也追不上它,如今它还是在前方,而我再也不能追逐了。

就在这一刻,我再也没有了力气,也许是很久没有吃东西的缘故,我倒在了地上,听老一辈的人说,人在死的时候,这辈子经历的事就会很快的在眼前流过,不知不觉间,回想起了我的一生。

我祖上是余县边上小镇的一户人家,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日子过得不错,一年倒也能换几身衣裳,一个月还可以吃上几回肉,因为没有战乱的缘故,倒算得上安居乐业,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慢慢的经过日积月累,即使赶上大灾之年,家里也有余粮过日。在我出生的几年,不幸的赶上了动乱,朝廷年年募兵,赋税也重了许多,好在有祖上十多代人的积累,勉强能够应对。

我家里一直想出一个读书人,祖祖辈辈都知道,干农活是没有出息的,要读书人才能有出息,可惜的是我家没有这个传,对读书考取功名一事,比开荒还难。

到我爷爷这一代,我家已经逐渐富裕了,曾祖父就逼着我爷爷读书,送他去私塾,给他请教书先生,当然,我爷爷并不是那块料,曾祖父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也只好让爷爷去种田。

当然了,这种思想自然也落到了我爷爷身上,我爹也是这么度过的,到了我这一代自然也是这样了。

我对读书还算有些天赋吧,认识的字不少,懂得道理也不少,这可把我爹和我爷爷高兴的,说我家要出个状元了。我家自然是没这个传,我觉得是我娘给我家带来了祖祖辈辈期盼的这个种,我娘曾经是落魄大户的千金,很聪明的一个人,琴棋书画,四书五经,样样精通。本来我爹娶不到这么好的人,外祖父因为家道中落,流落在此,在我爷爷的接济下,便在这里安生了下来,就因为这样,我爹才讨到了我娘。

虽然我没有我娘一样聪明,但也不至于像我爹一样,听说我娘嫁过来之后,一家子都特别喜欢,因为我娘会写字,会弹琴,在我爷爷和我爹的眼里,就像个宝贝疙瘩一样,即使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但也没有让我娘下地干过活,最多就是做做饭,织织布。

有了我之后,我娘就更加讨人喜欢了,不只是我们这一家的人,整个镇上的人都很喜欢她,不管是做人做事,说话都很讨人喜欢,都说我爹能讨我娘做媳妇儿,是我爹八辈子修来的福分,长得又好看,端庄,知礼,反正是怎么好怎么来吧。

好像我家都是一脉单传,我爷爷我爹,至于在往上的,我就不知道了。在这个小镇中,我家算是颇有威望,不仅仅是因为我家有一些钱,但是我爷爷和我爹都会为人处世,镇上的人大多数都佩服。

在我出生那年,处于南方常年没有下雪的余县,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特别是我们镇里,更是垫起了很深,都说大雪兆丰年,未来的一年必定是丰收的一年,我爷爷给我取名叫雪见,因为他是冒着大雪来见我的,我爹自然不同意,认为大雪兆丰年,我就叫丰年好了,据说两父子为了我的名字吵的不可开交。

最后两人竟让我娘评评理,问我娘哪个名字好听?我娘觉得都好听,于是我就有了这两个名字,当然,真正的大名也不是这两个,而是我娘给我取的,“思行。”

不得不说,我娘始终出生在大户人家,还是比较有学问,所以取的名字很好听,也很有意思。听说我娘也为了我的名字纠结过,到底是思行好,还是方行好,思行,思而后行。方行就更好理解了,行必有方,有了目标就去做,只是行方有点拗口,所以就倒转了过来。最后我的名字还是叫做了思行。姓秦,名思行,字丰年,小名雪见。一家人都觉得这些名字挺好的,好像有了读书人的模样,所以从小就对我期望很高,我有一个读书人的名字,自然要做一个读书人,这就是他们的心思。

也许是名字取对了的原因,读书读得进去,因为有娘的教导,从小就会写字了,许多不明白的书,娘总是能给我解释的一清二楚,许多时候呢,还拉着我去登高望远,体会所谓书中的意境,就这样,穿着小长衫的我越来越像一个读书人。

虽然在我出生的那几年战乱频发,但好在没有波及到这里,我家处在偏远的山区,虽然战火没有弥漫到这里来,只是赋税越来越重,征兵越来越勤,当然,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

真正让我有印象的是在我七岁的时候,听说朝廷来了许多兵,来征调这余县的粮草,当时可谓是怨声载道,许多人家最后的一份口粮都被抢走了,无数的撕心裂肺的惨叫,好像还在耳边回响。

我们没有住在城里,我们仍然被波及到了,也有兵来到镇上征粮,与其说是征粮,不如说是来抢的,好在我们早早知道了县里的惨案,家家户户都把粮食藏了起来,只留下了很少一部分,装作一副可怜的模样,跪在地上祈求着军爷不要把仅存的粮食拿走,当然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可不会管我们的死活。

镇里村里的还好一点,听说县里还有人起了冲突,当兵的还杀了人,当时我就在想,“他们不是朝廷的人吗?怎么能干出这样的事?”之后的赋税越征越多,甚至把十年后的赋税都给征去了,这大概就是书里所说的寅吃卯粮吧。

虽然住在偏远地区的我们,对比处在战略要地的百姓们,我们享受了片刻的安宁,但战火总会烧到这里来,哪怕没有直接到这里,最后这里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我家是一脉单传,又给当官的塞了些好处,每次来我家,最多是多征一些粮食,我爷爷和我爹倒也留了下来,没有上战场上去。

就在那年的冬天,听说战场的形势越来越严重了,听说是我们的国家被入侵,异国的军队很强大,我们的国家摇摇欲坠,随时都要倒塌一样。

那一月征兵的如期而至,是个老兵,来了许多回了,很沧桑的一张脸庞,脸上还有几处刀伤,走路一瘸一拐的,但腰板挺得很直。

这次不比往常了,听这位老兵说,朝廷快不行了,将士们拼死的征战,想要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续上一口命,所以今年征兵越来越频繁,打仗就需要人,没有人还怎么打仗?因为来了许多次,一来二去熟了起来,我爷爷不再像以前那么对这位老兵毕恭毕敬,看这位老兵的眼神也很特别,倒像是一位老友一般。

爷爷与这位老兵小酌了几杯,听那个老兵说,在北境,十一二岁的孩子都上战场了,爷爷难以置信,质问老兵,“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他们能做什么?”而老兵的回答,我现在都还记得,记得清清楚楚。

“他们是军户的孩子。”

其实现在想想,生在这种年代,就有这种责任,无法逃避。一些刚出生的人,破城之后,就被异军屠杀了。他们有什么错?错就错在生在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不会在意他们能不能承受得起,只管放在他们的身上。这种命运总让人无奈,却不得不接受。

爷爷仰天长啸,随后就跟着老兵去了。用爷爷的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去可能没什么用,但一定要去,不去不行,人活着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就为了国,为了家,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千千万万个家就是国的顶梁柱,如果还像以前那么贪生怕死,缩在这些角落里,那么就会国破家亡,很多的人已经顶上去了,有年龄比我大的,有年龄和我一样大的,有年龄比我小的……”他说了许多,每一个字都在我耳边回响,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国,为了家,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吗?大概就是这样吧。

我爷爷没念过几年书,听进去的道理就更没几个了,但至少知道何为国何为家,他用很生动的形象以及自己的生命给我上了一课,告诉了我一种人生的意义。就在他离开不久后,以前对读书消极怠慢的我,逐渐开始认真。娘给我说,有了学问,有了足够的学问,就能治理国家,让国家变得更好,一个国家,就是要靠许多人才去支撑的,这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读书,报效国家。

没有过多久,我们便接到了爷爷战死的消息,一家人哭成了一片,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去,多半是凶多吉少,但也始终保留着一丝侥幸心理,万一他就活下来了呢?万一他就在某时某刻牵着一匹老马归乡了呢?也只是我们的幻想罢了。

这场葬礼办的很风光,漫天的纸钱如同雪花一样洒落,在炎热的夏天,一条大道被染成了白色,各种灵幡高高举起,送葬的人有许多,许多人都不禁感慨,“都一把年纪了,已经到了享福的时候,还是去了……”

我爷爷在镇上很受人尊敬,记得家下里有一条河,渡河极为不便,最后镇里决定修一座桥,是我爷爷带的头,出钱出力,用我爷爷的话说,“修桥补路,儿孙满屋。”可惜他还是只有我爹一根独苗。在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坐在他的脚上,把我摇来摇去的,好不开心。“雪见啊,我们一定要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做好事不要想着回报,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做了好事,老天爷会照顾我们的……”

一个憨厚人就这么走了,那个经常吆五喝六,说话声音如雷,走起路来像跑一样的老头子,已经不在了。很快所有人都回到了平常的日子,毕竟处在这个年代,如果不下地照顾庄稼,收成就会很差,肚子就会挨饿了。

在爷爷走了没多久后,也就是第二年的开春,奶奶也跟着去了。

其实我们都已经猜到了,如同爷爷一样。他们一起生活了一辈子,这样的打击是她不能承受的,也许是一开始就知道爷爷会死,最后的一点念想都没有了,所以就跟着去了。自从爷爷的死迅传来后,她一天便很少吃东西了,就坐在屋边,一动不动的,也许是不敢相信吧。等爷爷被人搬了回来,她反而很平静,哭的声音不是很大,眼泪也没掉多少,只是不知道心里有多疼。

接连送走了家里的两位老人,家里虽然显得很冷清了,慢慢的都接受了现实。田里的庄稼还要打理,活着的人还要向前看。

小时候娘总是喜欢摸我的头,好像一会又长高了,一会又长高了一样。对此我十分不情愿,每次都会把头撇开。

我家现在算是富农,所以我吃的比较好,长得比较快,我爹总是说,“以后去乡试,考取了功名,就出人头地了。”我娘好像怕我长大了一样,所以才喜欢摸我的头,想让我长慢点。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我九岁的时候,征兵的又来了,这次来的兵很多,好像有些不太寻常。好像那些熟悉的面孔都不在了,这次来的大多是些凶神恶煞的人,很不好说话。

在小镇上,一个当兵的调戏了一个妇人,她男人和当兵的打了起来,动静还不小,引来了其他的兵,对那个男人一顿毒打。然而这也引起了小镇其他人的共愤,数十人在街上打了起来,最后当兵都被打走了,那个男人也被打的奄奄一息,没多久就死了。

县衙里听说了这件事,派了更多的人过来,镇里的人也率真,不少人浩浩荡荡去了衙门,说是要和官府理论,其中就有我爹。

我爹虽然憨厚老实,但也是个十足的热心肠,总爱打抱不平,许多时候,娘总是劝他,这么下去,迟早要吃大亏的,他总是憨笑几声收场。

在夜里,我娘就抱着我站在小镇的路口等我爹,已经夜深人静了,但这里聚集了不少的人,都在等着自家男人回来。其实大家都挺担惊受怕的,和官府对着干,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但大家还是相信,官府总会讲道理,他们肯定能平安归来。

大家在路口升起了一堆火,我和同龄的伙伴相互追逐,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根本不在意。在我们看来,他们就像早上出门种庄稼了一样,天黑就会回来了,有时候虽然看不到他们回来,但第二天睡醒,他们又会在身边的。

过了很久,天不知道有多晚了,跑累了,就回到各自娘亲的怀里,眼皮子不断的打架,慢慢的就睡了过去。

第二天起来,我已经在屋里了。从床上爬了的起来,四处望了望,爹好像还是没有回来,就剩下灶头飘进屋里的烟,让人睁不开眼。

出了门,走到娘的身旁,我问爹为什么没有回来,娘伸手摸了摸我的头,给我说爹很快就会回来了。

到了正午时,镇里一阵阵哭声传来,我正在院子里读书,听到这一阵阵的哭声,连忙跑出门,在街道上,是许多被抬着回来的人,身上已经遍体鳞伤,找不出一点好的。

我看到了我娘,在人群中慌忙的寻找着爹,只见我娘停了下来,一下子跪了下去,哭成了泪人。此时的我鼻子不禁发酸,眼泪不停的打转,缓缓流了下来。

官府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讲理,我爹他们一群人被打的半死不活的抬了回来。

傍晚时分,爹爹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娘亲一直忙前忙后,烧水做饭,烧火煎药,眼泪也一直在流。看到爹的模样,我也忍不住哭出了声。爹爹有气无力的将一只手放在我肩膀上,只是一直看着我。

虽然吃了药,爹爹仍然不见好,就在这几天,从官府回来的人还死了好几个,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钱给他们买药治病的,最后大家一起出钱,去请了一个大夫。

大夫来了之后,挨家挨户的看,最后都是直摇头,一群妇人失声痛哭。官府的打的太狠了,就只留了一口气。

我娘在院子里劈柴,累得气喘吁吁,以前这种事都是爹做,现在爹不行了,我又还小,娘只好一个人扛下家里的活。

经过几天再调理,爹好像好了许多,已经可以一个人坐起来了,娘正高兴时,爹突然给娘说:“以后别去买药了,糟蹋钱。”

娘自然是不同意,爹拉着娘的手,给娘说,“他可能没有多少时间了,这命吊了这么多天,阎王爷要生气了。”

娘还是开了药,天天喂爹喝,只是爹的脸色越来越憔悴,越来越苍白,整个人越来越消瘦,好像挂在树上的落叶一般,摇摇欲坠。就是说话也越来越难,许多时候说到一半就忍不住的咳嗽,一咳就是咳半天。

晚上,爹可能是觉得自己撑不过今晚了,把娘和我叫到身边,一把抓住我和我娘的手。以前那粗壮有力的手,现在显得更加无力,就是那手上的老茧也没有那么刺人了。

爹说了很多,大概说的就是没有让娘和我过上好日子,对不起我们娘俩,爹越说越激动,好像与平时一样了,这大概就是老人口中所说的回光返照吧。一直说到深夜,爹的声音越来越模糊,娘的哭声越来越清晰。

爹对娘不知道说了什么,娘一直哭,一直摇头,爹也越来越无力,嘴唇不断发干,脸色逐渐苍白起来,爹很想说服娘亲,娘亲却不答应,只是不断的摇头,哭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最后从来都不摸我头的爹爹把手放在我脑袋上,很小声的说,“也不知道以后我不在了,别人会不会欺负丰年啊。”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