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秦史 连载

戏说秦史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戏看侃侃 字数:4万字 标签:戏说秦史,戏看侃侃 更新:2024-02-27 03:50:50

二世而亡的秦是突然崩塌的吗?当然不是,而是经历了7个世纪(或500余年)漫长岁月的寿终正寝。而我就要带大家走进那段岁月,进入到秦的前世今生。 ...

秦的始祖公认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伯益,那么伯益是谁?

伯益(前?-约前1973年),一作伯翳,也称大费。有争议的是经常有人区分益和伯益觉得二者是两个人但是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益的记载和《史记·秦本纪》中的柏翳(伯益)记载是吻合的。故伯益就是益。伯《尚书》里称为称益,《史记》称为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则称化益、伯益。

《秦本纪》里面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其中大业指的就是伯益的父亲皋陶,而伯益就是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赵、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

好像有点名不经传的样子,大禹知道吧,伯益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所以被舜赐姓嬴,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史记·秦本纪》里就有记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后世的秦王室之所以以赢为姓,就是因为伯益受到了舜的赐姓。

这样一说他好像就厉害了起来,也确实如此,因为他的祖父是少昊帝(黄帝长子、背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华夏共祖之一、神话中的西方上帝、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凤文化)的曾孙,祖母是颛顼帝(五帝之一、黄帝之后、曾与共工氏争位,使其撞不周山)的孙女,可以说家世显赫了。

并且自身也极其优秀,不仅仅只是治水有功还另有四大功劳。

第一,《尚书·尧典》记载伯益是舜时期的虞官,负责林业山地管理预计鸟兽的繁衍。因而在畜牧方面具有卓著的功绩。而后世秦人养马、驾车的技能应该就是从伯益这里流传下去的。

第二,伯益还发明了凿井的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也与其辅佐禹治水有些关系,毕竟长期与洪水打交道。比平常人接触水土更多一些。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在恰好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文化时代(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此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一般需要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发展起来。

第三,《尚书·大禹谟》记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益提倡以德治天下,伯益认为只要遵循尧所实行的仁德之政,治理国家就会事事顺利,水到渠成,君臣就会上下一心如手足心腹,国家的方方面面就会和谐发展,国泰民安。而这也正是“满招损谦受益”的出处。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这也就是他的建言献策和感化三苗之功。

第四,夏代小说《山海经》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伯益。传说伯益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西汉刘歆《山海经表》:“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既然伯益又有家庭背景又有自身实力是否可以去争夺天下呢?当然可以

根据《墨子·尚贤》记载:“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和《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大禹在位末期,需要推选新的继承人。大家都举荐伯益之父皋陶为新的继承人,然而皋陶还没有继承王位就先于大禹而死了。伯益是皋陶的儿子又素有贤名,因此大家又推选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伯益即位,伯益觉得功绩不如启,并且各方的诸侯部落更愿意拥戴大禹的儿子夏启,拒不服从伯益,伯益因为不被认可,所以只能让位于夏启而后隐居到箕山南麓。

相同记载有《孟子·万章》:“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之后,禹死了,三年之丧完毕,益〔又为着让位给禹的儿子,〕便回避到箕山之北去。当时朝见天子的人和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里,而去启那里,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民众也不歌颂益,而去歌颂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

另根据《越绝书》的记载“夏启献牺于益。启者,禹之子。益与禹臣于舜,舜传之禹,荐益而封之百里。禹崩,启立,晓知王事,达于君臣之义。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经曰:‘夏启善牺于益。’此之谓也。”

这些似乎都在说伯益是一个道德极其高尚的人,自身素有贤名但却自认不足继位给启。在伯益死后,夏启还在丰年供奉伯益。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自己谦虚并把王位让给了启。

可有趣的是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以及《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其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从这里看似乎启的即位又并非前文所说的那么光彩,伯益也似乎并不是因为谦虚禅让而是被启给赶下了王位。

《楚辞·天问》记载:“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代伯益作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都是勤谨鞠躬尽瘁,没有损害他们自身。为何伯益福祚终结,禹的后嗣繁荣昌盛?夏启急于朝见天帝,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另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子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禹宠爱益,要把天下托付给益,过后不久又把启手下的人任为官吏。禹到年老的时候,又认为启不足以担任天下大事,所以把天下传给益,但权势都在启手中。过后不久启和他的朋党向益进攻,夺了益的天下。这是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益,实际上是叫启自己夺取天下。并且根据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所以经常听到伯益让位于大禹之子启似乎有些存疑,而伯益与启争位不敌被杀又显然更符合现实生活,但这无疑也是惊世骇俗的,对儒家所描述的仁德充满了挑战。

从这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大禹死后继位的是伯益,但是伯益因为自身原因(觉得自己并不如启)和外在因素(即位后不被认可)这两点选择退让给启继位。第二种说法是大禹死后,伯益继位,但夏启不甘心,于是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争斗,最后夏启继位,而伯益被杀于箕山南麓。

但是真实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这段历史太过于久远,所以我们只能从流传下来的记载相互印证的辩证看待,以此来推断出真实的故事,而这就是秦祖伯益的故事,也是秦的开始。

展开全文

最新章节

为您推荐

小说排行

人气排行最新小说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