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真.行星级战舰32(1 / 2)

关于新型合金的研究,耗费了杜维一年的事情。

即便再拥有了几乎完整的科技资料的加持下,杜维还是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才研究透Hb22合金。

“太慢了,仅仅是研究一种新型材料,就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杜维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

但是如果让其余文明看见这幕景象,怕是会十分吃惊。一个普通的和杜维相同水平科技文明想要研究透这种新型材料,不花费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但是杜维花费了一年,相对来说已经是十分快的了。

关于这一点,杜维也早就有所知,不过自己竟然拥有如此怪癖的能力,那对自己的要求也就应该比其余文明要高才行。

当然,除了材料科技外,其余一些科技也需要略微进行一番打磨才能真正带入到行星级战舰中。

“以硅基芯片为核心的计算机已经开始有些吃紧,我需要建造一台运算能力更强的计算机。比如,量子计算机。”面对这个问题,杜维的内心已经想到了应对方案。

在Hb22合金成功制造出来后,杜维的下一个建造任务就是量子计算中心。

关于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其实从地球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当时人类对于量子的相关信息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勉强做出了低级的量子计算机。

但即使是这样,这种计算机的性能也是远超于传统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与其余计算机不相同的是它是以量字作为单个的计算单位。不像传统计算机,只能使用二进制,但量子计算机可以是多进制。

原因很简单,传统硅基芯片计算机的最小单元是晶体管,也称之为比特。晶体管就像一个灯泡,只能是开启或关闭状态,所以传统计算机只能使用二进制来运算。

而量子计算机以一个量子状态为单位,也可以称之为量子比特。与传统计算机的比特差不多,但是量子比特有个很特殊的性质,量子叠加态!通过量子叠加态,一个量子可以同时表示两种状态。

这是量子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较大的差别之一,这个量子可以表示开启,关闭或者即开启又关闭。这样原本需要两个比特才能完成的运算需要一个量子比特就行了。原本需要八个比特能完成的运算,只需要两个量子比特就行。

地球时代的量子计算机就是如此,但是通过对三亚文明资料的研究,杜维发现,一个量子比特并不只能维持三个状态,他它能维持四个五个甚至更。

这就意味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量子比特可以抵得上两个比特或者是8个,32个,128个甚至是更多。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力是无限的。不过对于杜维或者是三亚文明来说,这个数值其实是有限的,具体是什么原因两个文明都不知道。

不过这并不重要,杜维只需要知道,量子计算机比传统计算机性能要强就行。

“关于量子不确定性的观察是个问题,应该需要设计第二层量子检测装置。”一边设计量子计算机的图纸,杜维一边找这其中的问题。

“量子纠缠态的观测也是个问题,算了,将第二层检测装置重新设计一下,没了纠缠态,计算机的性能会下降一大半。”

在设计计算机的同时,杜维也在着手打造巨型船坞。

由于这一次设计的行星级战舰绝非是之前半吊子可比的,而且技术层面有了新突破,所以船坞上面的一些机械需要更新换代。

此外,关于Hb22合金生产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由于这种合金是需要“金属胶水”等稀有金属作为辅助材料,所以注定了它的产量不会太高。

而且由于“金属胶水”的特殊性以及为了减少浪费,杜维还打算将那4艘阉割版行星级战舰回炉重造。

一切都在井井有条的进行,眨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

此刻,在火星的第二拉格朗日点处,一个庞然大物停留在那,但是建造行星级战舰的船坞。

由于其质量和体积太过庞大,与火星的洛希极限较大,所以杜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它放置在拉格朗日点处。

(拉个朗日点,是行星之间的引力交汇区。简单来说,就是在那个地方两个行星之间的引力相互扯平,或者说互相抵消掉。)

这艘船坞长达8.6公里,宽达4公里,高达2.7公里。内部配备了数十个工厂,并且完全运用了最新科技和材料。

它如一头泰坦巨兽蛰伏在那儿,内部灯光、火光四起显得十分有活力,与冰冷且黑暗的宇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的外面是无数艘小型飞船,这些飞船来回的穿梭,将重要材料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内部也有无数的机器人,他们就像勤劳的蚂蚁丝毫不停息的工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