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是乡愁是远方12(1 / 2)

满红回到鹭河,就有村民告诉他,田里的禾苗生病了,再不打农药,恐怕夏秋丰收季年要减产减收了。满红赶紧到田里看看,几天不见,禾苗长势正好啊,他走进农田,俯下身拔了几个禾苗端在手里看不出端倪。他邀请刘老师来田里看看,刘老师拔起一根禾苗说,得了闽虫,现在的天气不错,赶紧打农药。要是再晚两天回来,禾苗就要被闽虫给吃了。打了农药后,禾苗长势越来越好。

满红没事就往农田里跑,村里的刘书记带着市里日报的记者来了田里,说要给满红做一篇报道,鼓励更多青年回乡创业。记者在田埂旁和满红一起交流,聊完又指挥满红到田里照看禾苗、扛着锄头在田埂走、和老农交流等,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去了。第二天,日报以《返乡创业青年田野追梦——记鹭河新农人满红》为题做了大篇幅报道。满红看着报道笑着说,没想到自己在记者眼中这么多优点,以后可要在鹭河好好干啊。这一天,满红走到哪里都感觉精神抖擞,似乎人人都知道他上了日报一样。实际上,鹭河人是不看报纸的,没人会在乎他是否上了日报。不过乡镇党高官杨爱民却将每天的日报作为必读的报刊,他在日报看到鹭河的新闻格外地高兴,立即挂了一个电话给村里的刘书记说,老刘,你们村干得不错啊,吸引了年轻人回来创业,日报都报道了,我要亲自到田里看看,给年轻人加油鼓劲。

得知杨书记要来,满红提前赶到了农田等候。他做了些准备,计划把自己回乡创业的思路说给书记听。满红在马路边等候了许久,还不见两位书记的踪影,他给刘书记打电话,电话没有接通。满红心想,刘书记该不是开玩笑吧,镇里的杨书记每天这么忙,怎么可能会有空到他这里调研,再说回乡创业的青年可不止他一个。满红等不及了,撸起裤角和袖子下田去看看禾苗。没过一会,刘书记骑着摩托车来了,摩托车骑得不快不慢,从大马路径直骑到了田边,刘书记停好车,两人一起下车了。刘书记挥着手说,满红,上岸来说话。满红意识到是杨书记来了,他在田里用水荡了荡手上的泥巴,腿也来不及洗,就跑过来了。走近一看,果然是杨书记。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位乡镇党高官不坐轿车,却搭乘一位村书记的摩托车来田里调研。

“满红,给你介绍下,这位就是我们镇党高官杨书记,书记刚刚读到你的新闻,迫不及待要来看望你啊。”

“杨书记好,辛苦您了!”

“小刘,你好啊!田里的禾苗长得不错啊。”

书记伸出手要和满红握手,满红将手在后背的衣服戳了戳,把手擦干了后再伸手出来说:“杨书记好!”

只见杨书记长得瘦高,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镜框眼镜,说话的时候,时不时推下鼻梁上的眼镜。杨书记看着眼前的庄稼说:“不错,不错。”

“满红,快给杨书记汇报汇报你的情况。”

“杨书记,您来田里看望我们老表,真是荣幸啊。我也不知道您会来,也没什么准备,都不知道说啥好。”

“你就跟杨书记说说你种了多少亩田,为什么回乡发展。”

“小刘,我今天看了新闻,你的情况我大致都了解了。我今天过来,一来呢是看看你们返乡创业年轻人,给你们打打气,加油鼓劲。二来呢是想了解下我们乡镇的早稻种植情况怎么样。”

“杨书记,请您先看看我种的水稻吧,您看看从这里到前面那棵树,都是我种的,一共有二十多亩地。我种的是大禾米,我之前在外打工,跟着村里人在厂里做衣服,每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一个月收入七八千块钱,看上去还不错,可是打工是吃年轻饭啊,等再过十来年,我年纪大了人老了,人家肯定就不要我了,说要找年轻人进厂,因为年轻人身体好,可以熬夜上班啊。我就想着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肯定要谋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今年春节,我回乡过年,我哥就领着我到鹭河到处走走看看,我们去了横江、瑞峰山、黄元米果小镇、去了老街新街,我发现鹭河的变化真大啊。变化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地方。好的地方比较多,比如自然环境好了,人居环境好了,特色农业产业黄元米果发展得好啊等等,不好的地方也是我认为有潜力的地方,如不少农田抛荒了。我当时就想,要是把这些抛荒的田都弄来种植大禾米,下半年我就可以在鹭河制作黄元米果了。我将来还要注册‘鹭河人家’的商标。现在鹭河在搞脱贫攻坚,待全面脱贫了,我们还要搞乡村振兴,到时候国家更加支持农村发展,现在网络和物流网这么发达,以后城乡之间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返乡创业的机会就更多了,所以我就回来了,在家种起田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