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杨廷和的改革(1 / 2)

正德十六年三月戊辰(十五),正德皇帝驾崩次日,遗诏正式颁布于天下。

大明各地兵驿因此繁忙了起来,马蹄声不绝于官道。

内阁首辅杨廷和也从这一天开始,迎来了他最风光的一段时日。

先是联合司礼监,用计使江彬、神周、李琮这些在正德朝得势的武将下狱。

接着,杨廷和就开始了轰轰烈烈地裁汰军校冗员的改革。

正德朝所留下的锦衣卫内监旗校工役凡十余万,皆被杨廷和提前列入了待裁名单,准备等朱厚熜进京即位时,于登基诏书中将这些人予以革除。

大明京师官校中的确存在着冗员与空饷问题,即名册上看上去京城兵马很多,但其实实际兵马数量特别少,而大部分,都是白领俸禄不操练的关系户,或者是被权贵用来肥己的空饷。

按理,大明要想财政好转,也应该裁汰冗员,减少关系户与空饷支出。

但杨廷和没有选择得罪这些权贵官僚,他选择了对正德招进宫里充实锦衣卫的普通旗校动手,只裁汰这些人。

因为这些人都是选自边镇的军勇,没有什么强硬的背景,还对大明忠勇的很,忠勇到敢上阵与鞑子拼命,而被正德巡边时选入锦衣卫,为自己身边近臣。

再说具体些,这些边镇军勇,基本上都是各处边镇卫所里的中下层军籍地主,和历史上戚继光、俞大猷这些人一样,虽然有世袭武官官位,但世袭官位都不高,家族背景不怎么硬,以至于要靠武举和战功才能被皇帝发现重用,与公侯级的武勋不能比。

而正因为这些边镇军勇,没有背景,又受了些国恩,带着一个世袭的普通官位,所以才好裁汰。

总之。

杨廷和裁的就是既忠又勇的普通军籍子弟。

只有这些人被裁,才会理解朝廷,也好做工作,才不会有大规模造反的可能,最多几个实在没产业的最下层军士可能化身为盗贼。

反而像吃空饷大户的勋贵与在锦衣卫体系里也充为千户百户白拿俸禄不干事的文官重臣子弟,他不敢裁汰。

毕竟这些人要背景有背景,要势力有势力,对大明皇帝的忠心也没那么高。

这也正常,往往离皇权越近,对皇权的敬畏心就越淡。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伴的越近,对虎的神秘感就会越少。

所以,历史上每每改朝换代时,殉节的顶层勋贵和文官重臣很少,但中下层官将,无论文武,殉节的倒是不少。

不过,杨廷和这种裁汰冗员的改革是以牺牲国家基本盘,减弱国家军事实力的方式来改善财政困境的一种改革。

这种改革的最大牺牲者就是对大明最忠心最皇帝最忠心最崇敬的一批中间阶层。

或许在杨廷和看来,越是爱大明就越应该为大明多牺牲一些。

毕竟对大明而言,最没有统战价值的就是这些人,让这些人承担改革的代价,短期内的危害最小,也最容易成功。

事实也的确如此。

不排除在被裁汰的普通官校中,极端者可能行极端之事,比如要暗杀杨廷和什么的。

但在上层,没有人因此违拗杨廷和,从司礼监大太监到锦衣卫堂官,再到掌京城各营的勋贵与兵部堂官,皆很配合杨廷和将名单交了上来。

他们也乐得把这些人裁汰出去,多安插几个自己的亲友,多卖几个官位。

甚至,他们已经开始打着配合裁汰的名义索贿收钱,借此准备大发一笔财。

意志不坚定的官校自然交了钱,行了贿,乃至把自己女儿老婆献出去,满足这些人的欲望。

品性端正、意志坚定的官校自然不但不交钱,还会心灰意冷,主动请辞,而对朝廷的失望程度加深一层,建功立业的心也淡化一层。

当然。

司礼监大太监和锦衣卫堂官以及京城勋贵还有兵部堂官等,也都知道,他们如果配合杨廷和这么做,是在损坏国家元气,也是在损伤皇权的根基,毕竟这些人是皇帝亲军中真正干活拼命的骨干,要是裁汰了,就等于让皇帝这头巨龙没了爪牙。

但他们不怕新天子报复,因为他们会推说他们都是在按杨廷和的意思办,而他们自己昏聩平庸的很,没有什么主见,所以就被杨廷和给耍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