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手艺(1 / 1)

那时候刘国操的父亲还在从事他编筐织席的手艺,认真细致,手艺精湛,就是做得慢。尽管猗园里都是竹子,但是这些竹子都比较细,不像毛竹,粗了才有大用处。父亲一般都是买外面碗口大的毛竹,但后来很少有卖了,只有比自家竹子粗点的大竹子。买回来之后不需要杀青,有时也用家里的,精挑细选。

他先是把他那块卡其色的“长围裙”系得很高,系在腋下。紧接着把毛竹上面的枝叶用刀背反向砍掉,把顶端太细的部分砍掉。再用篾刀劈开,劈成一根手指那样宽的细条。然后再把细条内侧竹节处的多余部分给逐一削掉,再把背面竹节处所有出现的凸起削掉。接下来就该分层了,用篾刀把已经光滑的单根逐条分很多层,一层一层从头至尾地批开。

有时候父亲左手会戴着手套,因为这一步常常会刺到手指、流血,但大部分时候,他是不用手套的,用手指才能感受到每一层竹篾条的厚度,要批得均匀,才能编织得更好。一般来说,如果是编粪箕子,底部需要薄一些、密一些,侧面的部分则要粗一些、疏一些,追求硬度,再在两侧安装上几根树条弯成一个弧形,汇聚到编织最高处的地方,其间还要和其他部分尽可能地融入进去,不能使它突出来。编筐、编筐头子(筐去掉提手把儿)也是差不多。

在娟子眼里,爷爷的编织,只有编竹耙子不太一样,看起来很简单,但又很难。需要一根较粗,双手握感合适的笔直竹竿。需要把竹子的一端均匀分成六等分左右劈开,劈到三四十厘米左右,削去竹节处的突起。然后把这六个条用东西撑开,从汇聚的地方开始插入竹篾条往上编,直到将他们稳稳地分开成均匀的六等分。最后一步,这一步是娟子最喜欢看的——

只见爷爷拿着一个扇形的木具,把竹耙子的内侧从木具顶部的铁片下面穿过,竹子就被弯成了弧形的,但是接下来要在火上烤,直到绿色的竹竿被爷爷烧成了黑色,竹条渐渐冒出水汽,冒泡,直到绿色的竹皮都掉了,这就是“杀青”。固定了好一会儿,拿下来的时候,竹耙子就成了弯的。一个个弯好,竹耙子就做成了。多年以后,直到娟子的妈妈在用新式的细铁耙子摟柴物的时候,才发现铁耙子总是像穿羊肉串那样把树叶串起来,不好用。

娟子喜欢看爷爷干活,他从来都不着急,就好像看到一堆新竹竿心里就计划好了做多久、做几件一样。他一上午忙碌那么久,只完成了几道工序,好几天才完成一件,只有耙子最快,有时候也编大扫把,整整齐齐地把竹子的枝条像孔雀未开屏的尾巴那样码在一起,安装长柄,穿上铁丝,就做好了,连叶子还是绿的。

娟子觉得竹子浑身都是宝。它的根可以种、长出的笋可以吃、落下的竹箨可以包粽子、长绿了就变成茂密的幽静之地、长歪了就可以做成需要的形状、还可以当作棍、当作塑料大棚的杆、当作竹筏甚至撑竹筏的长篙……娟子倒是有一次捡到了一个短竹筒,甚至可以拿它当话筒唱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