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买卖杂耍(1 / 2)

老商店是一家姓王的人开的,当初他成家了之后,见自己所住的地方是一个十字路口,突然想到不如做个生意。于是,那天清晨,人们便看见他在门口摆着一个簸箕,里面摆了几盒烟,放个小炮就开张了。人们来看热闹,都叫他王老板。

那时候的烟还不是现在这样,大多都是软盒的,甚至是卷烟。卷烟真的是卷起来的,有一种像小便签本那样大小的半透明纸,像卷饼卷寿司那样卷起烟叶,刚好就一支烟的长度,只不过没有过滤嘴,而且吸的时候要分外小心,要不然不是吸到了烟叶,就是尾巴那头漏了。

在刘国操的印象中,父亲一直都是抽烟的。从最早的卷烟,到后来的软盒硬盒,他几乎没有断过。即使晚年生病住院,有一只肺都已经惨不忍睹了,他还在厕所偷偷地抽。直到父亲走了多年以后他才明白,父亲真的是戒烟消愁,他不是死于肺病而是死于情绪——被母亲多年辖制的痛苦。

王老板的顾客渐渐多了,他就开始在门口放两个长板凳,支起一块板,摆的东西就更多了。什么米面油盐酱醋什么都有,日常所需。那时候人们去两公里外的镇上是极其麻烦的,因为交通基本靠走。那时刘庙村人手提肩扛、伛偻提携、负重赛跑、赶超近道,方正的麦田里面总会出现一米宽的斜路,根据勾股定理,确实可以少走很多路。

不过因为走得惯了,也并不觉得累。王老板也还年轻,晨跑,拼命干活,种地,进货卖货,全靠勤劳养家糊口。

渐渐地,他有了点积蓄,就琢磨着把泥巴房翻新了,狠狠心,一下子盖成了两层小楼。小楼是外面是黄色的,远远看去,好不气派,刘庙村人每次从外地回家看见他的房子,就知道到家了。

当时他的对面也有一间房子,里面住着一个高个子的瘦瘦的男人,那时候大家营养不良,个子都矮,在刘庙村人的眼中,他应该算第一高了,少说也得有一米八吧。这个男人叫王活儿,别看他因为瘦得厉害两腮甚至出现了鼓鼓的圆形轮廓,但他是个修理匠,无论是什么塑料盆、铁吊桶、自行车胎,通通都能给你修好。在大家眼中,他也算是一个奇人。

除了他之外,刘庙村的奇人还有:猗园刘家的老大刘大儒、热心善良的大轱辘儿和小轱辘儿、头顶锃光瓦亮的灯泡儿、还有一些名字写不出的。刘大儒虽然说起了这么个名字,但是字不认得几个,倒是有一双慧眼,经他手买来的东西,都是质量上乘、价格公道,人人无不羡慕。说来也简单,货比三家、细细砍价罢了。

大轱辘儿家里本来是修车的,但是技艺不精,后来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他不再修车,在村里的旧庙翻新了之后,香火渐旺,便安安心心地当个守庙人了。他有个儿子,方圆的脸,胖乎乎的,笑起来神似他,人们就叫他小轱辘儿。小轱辘儿长大后就让他当了兵,结果文化不行,写的字七扭八歪,就在部队里面喂了三年的猪,然后就回到老家做农民了。

大轱辘儿也姓王,他们住得都很近,一个庄的都住一起。刘庙村人姓什么的都有,刘、杨、李、袁、段、支各个庄都不同,尤其有一个韩大庄比较特殊——姓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姓韩的。

至于这个典故就说来话长了——

当年那里曾有一大户地主姓周,盖的一座漂亮的高楼,叫周家楼,特别的气派,家境在当时也算发达,方圆几十里人尽皆知。但周家人脾气不好,还有个无能的儿子,多方说媒,才算凑成一桩婚事。媳妇儿尽心尽孝,公公卧病在床,悉心伺候,却不得一个好脸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