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诸葛亮来了121(1 / 2)

时光如梭,一转眼半年过去了。

临沅城已经变成了一片大工地,老城周边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

不过临近六月,工地暂时停工,因为又到了夏粮收割的双抢时节。

李源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巡视各县,查看各地民屯产量。

所幸大部分民屯都是五溪蛮留下来的熟地,加上他大力推广土肥,亩产很是喜人。

平均亩产超过了两石。

六县三十二处民屯,共计两百四十二万亩粮田,收获夏粮超过五百万石。

虽然免除了田税口赋,但因为进入民屯耕种的江夏流民来的时候都是一无所有,十余万人都向郡府申请了青苗贷。

而这些屯民生活所需的粮食、农具,以及生活费用合成的青苗贷,除一部分郡府府库出的以外,其余都是用郡府担保,向武陵郡所有士族大姓、商贾们进行借贷。

按照郡府规定,借贷利率为四成。

年初时出借粮食三十万石,农具、生活费核算为四十万石。

所以夏粮收割后,郡府一共可从民屯连本带利收回九十八万石以上的收入。

扣除给士族大姓以及商贾的分成,这年夏收,郡府可以收回新粮几达五十万石。

这可是真正的大丰收了。

可能后世人不理解,怎么半年利率要收四成,简直就是高利贷啊。

但是熟知历史的人应该清楚,自古以来民间借贷就是奉行驴打滚,利滚利的借贷方式。

一般半年利率都在七成以上。

而青苗法的锁定利率半年四成,一年八成,已经算是难得的大善政了。

而且这时代北方曹操办的民屯,要收取整个粮产的五成甚至六成。

也就是说收获了五百万石粮食,老曹要分走两百五十万到三百万石。

两者相比,李源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善人,活菩萨了。

士族大姓与商贾们虽然靠着借贷没赚到多少,但是他们志不在此。

光靠承包郡府建设新城的工程,就已经赚的不少了。

况且民屯百姓粮食丰收了,就要出售粮食,购买各种生活用品,消费力也增强了。

虽然李源怕粮贱伤农,定死了武陵郡粮食收购价格,但是其他地方还有缺粮的啊。

零陵、桂阳、长沙战事刚刚稳定,还没有真正恢复民生,粮食缺口就不少。

甚至江东这边,因为孙权刚刚发动过合肥之战,征收了不少粮食作为军粮,民间更是哀声一片,缺粮缺的厉害。

在李源的默许下,临沅城商贾与六县商贾联合组成商会。

不仅在六县也同时进行市集、码头的扩建工程,还贩运粮食高价出售给江东。

他们利用粮食这个紧俏物资,打开了江东商路,为临沅这个未来的商贸集散地奠定了基础。

李源可以肯定,只要未来几年内,武陵不出现大的天灾,那他的商业版图将全面辐射到荆南四郡以及江东六郡所有地方。

甚至将来通过南郡、襄阳,还能辐射到北方地区。

通过一个多月的巡查,李源已经可以确定,武陵正按照他的规划在逐步壮大。

更可喜的是,五溪蛮六个羁縻县也逐步稳定了下来。

蛮王沙摩柯的确是个有手段的人,六个羁縻县在他的管辖之下,发展出了另一种模式。

五溪蛮原先耕种手段原始,几乎都是靠天吃饭。

田地里撒下粮种就不管了,等到收割时节,能收多少是多少。

平常男人除了上山打猎,好勇斗狠啥活不干,女人操持家务,养猪种地,伺候一家老小。 这种风俗习惯就算后世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