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完全不同76(1 / 2)

垂拱殿内

对于赵瑗和史浩的到来,赵构依旧挥舞着手中的毛笔,保持着处理公务的冷峻感。

既没有显得有任何的与众不同,也没有表现得过分的热情。

对于官家的这种态度,整个殿内的气氛似乎有些尴尬和憋闷。

赵瑗早己习惯了官家的这种做派,先把人冷冷的晾一晾。

似乎这样才能体现出君王的高高在上,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他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无奈和好笑,这样的手段在他看来,实在是太过幼稚和无聊。

每次官家这样对待方式,都会感到一阵无视之念从心中升起。

这是官家在故意考验和试探,想要看他的反应。

自己不能有任何的不满和抱怨,并且不能有任何的情绪表露出来。

相比较于赵瑗的轻松淡定,史浩的心境则完全不同。

虽说也曾经游历西方,虽说也算是学富五车,虽说也己是年近不惑,可毕竟在皇权面前还是会有一种让人窒息的压抑感。

俩人就这样静静的候着,看着赵构手中的笔龙飞凤舞,上下翻飞。

一旁的内侍张去为也是恭恭敬敬的站立着,用眼神提醒赵瑗沉住气。

“最近这几日奏疏甚多,这官家之位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赵构写着写着,终于停下了手中的笔,抬了抬头对着赵瑗话里有话的说道。

这话一出,赵瑗自然明白这是官家有意的在敲打自己。

至于是什么事情要敲打,他一时还真不知道何从谈起。

“儿臣见过官家!今日得官家召见,将普安郡王府司马史浩一并觐见!”

赵瑗趁着这个空档赶紧将史浩介绍出去,同时对着史浩使了使眼色。

“臣普安郡王府司马史浩见过陛下!”

不得不说史浩对于赵构的这个称谓还是大有讲究,也让一旁的张去为刮目相看。

当初秦始皇从“三皇五帝”当中取出“皇帝”二字,用作对君王专属称呼。

而到了大宋朝,皇帝本人很接受并且认同“官家”这个称谓,这跟大宋朝之前对于皇帝称呼习惯都不一样。

其实官家这个词,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据史书记载,最早用“官家”来称呼皇帝的记载可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只不过到了大宋这个称谓才正式被朝廷沿用。

宋太宗曾问过大学士杜镐官家有何含义,杜镐当时给出的解释是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所谓天子就是官家。

因此一般而言,朝臣称呼皇帝为官家,在大宋并无任何不妥。

然而对于史浩而言,称呼赵构为陛下则显得意义非凡。

首先,他不过只是普安郡王府的属官,并不能上真正意义上的朝臣。

其次,他第一次面见赵构,在称谓上自然需要更为庄重得体。

毕竟陛下一词本就是对于皇帝的通称,任何场合都可以用。 而官家而不同,较为正式的场合还是以陛下一词更为妥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