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政治态度40(1 / 2)

正当赵瑗计划在凤凰山寻找府邸之时,赵构正与一群臣子商议,可见官家对于皇子出阁的事情同样非常重视。

勤政殿中,大宋尚书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桧、参知政事王次翁、枢密使韩世忠和张俊、殿前司都指挥使杨沂中以及大宗正赵士?等人齐聚一堂。

商议的正是皇子赵瑗出阁以及冠礼的诸多事宜,皇子出阁实际上是一种皇家礼仪制度。

皇子自幼被养育在宫廷之中,成年后从宫中迁出自立府邸,便称之为出阁。

无论在哪朝哪代,皇子特别是太子作为有机会承袭皇位的人物,他们的命运都与整个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皇子们的一生都被寄予了厚望,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卷入了一场无情的权力斗争之中。

皇子们身处宫廷,虽然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学习,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王朝的形象,稍有不慎,就会给王朝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权力的争夺并不仅仅局限于宫廷之内。

有时候,皇子们还需要面对来自其他皇子的威胁。

这些皇子们也渴望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为了达到目的,背后的势力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包括党争和宫斗。

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子们很难找到真正可靠的朋友。

亲兄弟都有可能因为权力的争夺而反目成仇,朝臣们也可能因为个人利益而背叛他们。

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生存下去。

并且皇子们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皇位的继承权,甚至被废黜为庶人。

一生都在为权力而奋斗,但最终却有可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皇子们的存在,整个王朝才能够得以延续。

他们是王朝的未来,他们的命运也代表着整个王朝的命运。

无论最终能否成为皇位的继承人,都是整个王朝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大宋而言,国家兴衰在于皇室,皇室兴衰在于皇子。

特别是赵构无子嗣这样的特殊缘由之下,皇子的重要性越发可见一斑。

因而皇子赵瑗出阁一事,对于整个大宋稳定而言极为重要。

并且出阁之时便要行冠礼,加冠则表示是皇子成人的标志,也象征着开始能够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

“建国公出阁及冠礼一事,诸卿如何看?”

如果是在民间,儿子出阁另立门户,做父亲的一人决断便可。

然而赵瑗出阁一事本是牵涉到大宋安危的大事,赵构自然不会独断专行。

将相关重臣召集在一起商议一番,对于生性多疑的赵构而言心中更为安稳。

何况皇子出阁已然是大宋历代君王形成的惯例制度,因而也就不能轻视待之。

“臣以为建国公年届十六,依照大宋惯例,可出阁行冠礼,对于江山社稷亦助益不小。”

秦桧转动着贼眼珠子,第一个跳出来赞成。

赵瑗的出阁,对于他拥立的赵璩有百利而无一害,他也隐约能够感觉到这可能是某种私下的交易。

何况赵瑗出阁之后,便意味着已经成年。

成年皇子出阁后自然要接受朝堂风雨的洗礼,必定也要接受弹劾与抨击。

只要赵瑗一个不小心,秦党随时能够安插罪名,从而达到诬告陷害的目的。

这样一来,赵瑗想要登上储君之位,势必会要艰难不少。

对于他而言,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把赵璩扶上储君之位。

如若有了拥立之功,将来自己以及整个秦氏家族才能够在朝堂呼风唤雨。

“臣附议秦相之言!”

“臣亦附议!”

原本和秦桧穿一条裤子的参知政事王次翁和枢密使张俊,在官家面前几人都极有默契,这样的事情从来都只会是一个鼻孔出气。

秦党认定赵瑗出阁之事乃是难得的机遇,自然也就十分上心。

“臣以为建国公虽已至及笄之年,然并非急于出阁,延迟一两年也未尝不可。”

韩世忠虽然早就知道赵瑗有出阁的计划,但内心却并不太希望他这个时候出阁。

赵瑗以往能够在宫中有皇室的护佑,一旦出阁之后必定要经历诸多的风风雨雨,特别是有可能来自秦党和后宫的设计陷害。

更为重要的是,韩世忠需要表明一种态度。

那便是绝不和奸贼秦桧一个调,唱反调才能划清界限。

这是一种朝堂的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朝堂的处世哲学。

眼下主战派在朝堂之中贬谪的贬谪,清洗的清洗,但同样需要一个声音来支撑。

那么韩世忠就是这个声音,虽然被秦党环伺,但仍然需要发声。

一旦朝堂没有了主战派的任何声音,那么对于大宋的前途命运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

“老臣觉得秦相与韩枢相所言皆有道理,然建国公出阁更能历练心性,定然会长进不少。”

大宗正赵士?并没有从所谓朝堂政治角度出发,而是纯粹从宗室来看待赵瑗的出阁。 对于宗室而言,两位皇养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