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团结就是力量23(1 / 2)

团结就是力量、在个性化张扬的今天,它仍旧是一个法宝。

团结,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任何敌人都不在话下,一个组织没有了团结,就如同一盘散沙,终究端不起来,成不了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团结的力量才能撑起一片天。

当一个诸侯国遭遇了六个诸侯国,结局却是那么的出人意料,更加验证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公孙衍登上魏国相位,轰轰烈烈地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组织起了合纵同盟,非常漂亮地打了一个翻身仗。

政敌张仪灰溜溜地回到秦国,对秦惠文王满是歉意所幸秦惠文王没有跟张仪计较,仍旧对其委以重任。

公孙衍恰到时机地一声号召,引东方各国纷纷响应,事情进展顺利。

不论是公孙衍还是各国诸侯王对此次合纵均寄予极大的希望。

但是,嘴巴上的支持不过是张张嘴的事情,一旦到真的需要拿出实力真刀实枪要上阵的时候,当真有不少的退却者。

秦国张仪的连横拉拢政策以失败告终,秦惠文王心中不痛快,敬酒不吃吃罚酒,只有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厉害,方能迫使他们屈服。

秦惠文王发兵往西攻打义渠,往东攻打魏国、韩国,其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六国加快了合纵的步伐,并推举楚国国君楚怀王为纵长,准备以联军之力共抗秦国,史称“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的说法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说辞。

实际上,根据后人的研究与总结,此次伐秦参与者是六国,分别是魏国、齐国、楚国、韩国、燕国和赵国。

这种说法在《战国策.魏策一》得到证实,而在《史记.楚世家》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山东六国共攻秦”。

流行版的“五国伐秦”之中没有魏国,这种说法跟常理亦有相悖之处。

一方面,公孙衍在组织合纵期间,乃是魏国丞相,他组织合纵,必然是受到魏王的许可的,若是他的合纵同盟之中没有魏国的参与,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另一方面,魏国将张仪驱逐,这本身就意味着与秦国翻脸,魏王不可能不入合纵同盟寻求庇护,从这两方面讲,魏国是参与了伐秦同盟的。

秦国已经在函谷关做好了应战准备,而合纵同盟这边仍旧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

究其原因仍是“利益”二字。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又有各自的打算,所以没有触及实际利益。

而又不是那么迫在眉睫的诸侯国均不愿意多出兵,这样同盟之间互相推诿,人心涣散,成了一盘散沙,迟迟难以集齐军队出兵。

最终,战场上的有生力量也只有韩国、赵国、魏国的军队而已。

在漫长的整军之后,联军出发了,浩浩荡荡赶往函谷关,却被早已恭候多时的秦军当头痛击。

联军组织混乱,不堪一击,一时之间就失去了纪律,落荒而逃者、踟跚不前者不计其数。

诸侯各国均不愿意多出力,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反倒自乱了手脚。

魏国损失惨重,不愿意再战,便转而向秦国求和。

其他五国见状也不再恋战,纷纷撤退,联军最后竟然演化到了不攻自破的境地,真是可悲。

楚国作为实力最强者,而楚怀王又作为纵长,却没有撑起大旗,起到顶梁柱的作用。

其实,在被授予纵长这样的荣职之后,楚怀王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楚国抵抗秦国的决心也是非常坚定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