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千古一王(1 / 2)

奉献公那勇敢的改革算是挽救了秦国持续多年的颓势,将秦国重新拉回了富强的轨道。

在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献公接见了周烈王派来的使节太史徽。

太史備暗示秦献公,希望秦献公能扛起尊王(齐桓公曾经打出“尊王攘夷”的名号,最终成就霸业)的大旗,在扶助周王室的同时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听到这里,秦献公的心痒了起来。

就在同一年,在太史檐的鼓励下,秦献公随即派兵进攻了三晋之中的韩国。可惜,秦献公的首次用兵竟然以失败而告终。

这之后,秦献公又足足蛰伏了八年之久。

这八年之中、秦献公的变法在贵族中引起的不满之声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这种矛盾如果不及时处理,只怕会触动一场大的内战,最终导致分裂,步了晋的后尘。

为此,秦献公让这种情况成为一个直接的理由,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对外战争。

对外战争成功转移了国内的关注点。当然,这只是秦献公的目标之一。

在秦献公的计划中、收复河西之地远比这个目标重要。

因此,秦献公对这次对外战争抱有十分的期望,他期望能顺利达成目标,夺回失去多年的土地。

同时,秦献公也抱有十足的信心。根据记载,早在秦献公十七年(公元前368年),栎阳的天空陆续飘下了不少金属材质的东西。

这次奇怪的天象给献公理解为上天献给自己的金瑞。

天降金瑞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可能是秦献公为提升国内士兵士气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但是,它也向世人表明了秦献公对于此次出兵的决心和信心。

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在败于韩国的八年后,献公再次派兵东进。

当军队来到了洛阴之地时,秦军遇到了韩、魏联军。联军就在面前,秦献公必须把握这个时机。

如果此次兵败,国内民众对自己将失去信心。如果此次大胜,自己将争取到更多的信任,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实现目标。

在此战中,秦献公将决心和信心化成了力量,最后率领着英勇的秦军成功击败了韩、魏联军。

这次胜利在秦国国内造成了一阵兴奋,秦人们在秦献公大败韩、魏军队之中看到了秦国变法的结果,也看到了秦国复苏重建威望的希望。

他们仿佛在这个献公的身上,看见了当年穆公的影子。

当秦国上下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6年),献公再次领兵伐魏。

其结果是深入魏国的内部,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西南)大败魏、赵军队,斩兵六万。

石门大战是秦国对魏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大胜利,在这之后,献公将获得的土地献给了秦国的贵族,从而稍微缓冲了贵族们因变法而不服的心。

这场大胜轰动了秦、魏两国,也震惊了周王室。

为此,周显王派出了使节前往秦国祝贺,并且向秦献公献上绘有黼黻花纹的绣品。

“黼”是黑白两色相间的刺绣,花纹是一对斧钺,而“黻”是黑青两色相间的刺绣,花纹是一对弓形。

不仅如此,这次送礼还很耐人寻味。

因为赐给诸侯斧钺弓矢,本是周天子承认受赐者为霸主的隆重仪式。

在春秋的时候,晋文公就接受过周天子的这些礼物。只是,当时的周王室还有点能力,因此送出的东西是真东西。

可是到了战国时候,周王室已经弱到不像样了,因此,周显王只能把绣有这些东西的绣品送给秦国,当是走个形式。

要知道,当魏国在国力顶峰的时候,周王室都没有送出这些东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