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坡路,谁没走过?(1 / 2)

到了秦桓公十四年(公元前591年),一生戎马的楚庄王逝去,告别了他的霸业。

继位的楚共王虽也有心将父亲的霸业发扬光大,然终究因其能力不足,楚国开始走向下坡路。

十年后(公元前581年),晋景公也走了。

晋景公死前在晋国发动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运动——屠杀赵氏。赵同、赵括与其全族人都被景公一一杀死。

后在韩厥的力劝下,景公才放过了一个赵家小孩子,令他作为赵氏后人。这便是赵氏孤儿的传说。

赵氏孤儿的事件表明了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晋国自六卿制度制定以来,便注定了各权臣之间的势力争夺,这为晋国的政局稳定埋下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定时炸弹。

国内部政局不稳,这是每一个晋国君主都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继承晋景公的晋厉公也深有所感,因此他继位后便对内肃清权臣,但是武力并不能取得太大的作用。

对内只能暂时稳定局势,要让晋国安稳,还必须争取外国势力的支持。

因此,厉公,东和齐国,西约秦国,希望能将这几个大国从楚国那边抢夺过来。

秦桓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79年),秦桓公收到了晋厉公的来信,厉公在信中表示希望能和秦桓公两人在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相会,讨论一下两国的关系该如何走下去。

秦桓公收到初恋的来信,一开始倒也很乐意,答应了晋厉公的请求,和他约定好在当年冬天相会。

晋厉公得知秦桓公答应了,心有喜,想着这次应该能将秦国拉拢回来,重新缔造以往的秦晋之好。

想到这里,晋厉公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约定之日的到来。

日子到了,晋厉公激动不已,早早地便来到了约定之地等待秦桓公的来临。

可是晋厉公等啊等,就是等不来使者的报信。于是他问道:“桓公来了吗?”

旁边的大臣支支吾吾的不敢回答。

这时,帐篷外走进来一个人。厉公见此人相貌堂堂,穿着大夫的衣服,就问了一句:“来者任何人?”

但这人接下来的一句话,几乎快把他气炸了:“在下史颗,是代表秦桓公来与厉公会谈的。”

桓公结果竟然是派出了大夫史颗代表自己来会见晋厉公。

没人知道秦桓公在想什么,一开始答应了人家,最后来到了黄河以西的王城时却改变主意了。

会不会是令狐这块土地勾起了秦桓公的哪段记忆?不管秦桓公在掂量着什么,总之他没有赴约。

秦桓公这么过分,晋厉公自然是该生气了。

不过厉公倒也不想让这次会见还没开始就结束,毕竟能谈出个结果,厉公也会高兴的。

但是,也不能把脸面放得太低,过河是可以的,但不能亲自去。厉公心里想着,外交得平等,秦国派出个大夫,晋国哪能出个诸侯?

因此,晋厉公便让邵孽作为晋国代表,渡过黄河来到王城会谈。

这样一来就很尴尬了。这次名为诸侯会见的盟约,却因为秦桓公的任性而失败了,最后竟然在两位大夫的主持下完成。

当时晋国的范文子听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便在心里叹了口气:秦桓公毫无诚信可言,这次会盟必定没有任何意义。

果然,如同范文子所预料的。这次会盟后不久,当秦桓公一回到他的秦都,立即就宣告背弃了这个盟约。

非但如此,秦桓公还沟通了晋国的又一个老对手狄人、和狄人商量着如何联合进攻晋国。

秦桓公此举可谓不信不智。

不信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和人家约定了,为何最后又背约?难道秦桓公没有读过晋惠公的历史?当年晋惠公的反复无常引起了多少晋人的反感,秦桓公真该好掂量掂量。

至于不智,不信便是不智的一个表现。另外,秦桓公竟然还以为拉拢狄人共击晋国可以成功。

他也不想想,自己和晋国的对战无一胜出,而狄人又是经常挨晋人的打,两个**凑到一起,又能成什么大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