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秦襄公的立国之路(求几张推荐票)(1 / 2)

在西北秦人的土地上,寒风无情的击打着石头,一派死寂。此时,一位青年安静的望着远方,他的眼中有着些许迷茫,但更多的,是坚毅。

这个青年在寻找机会,寻找一个立国的机会,而上天也会毫不吝啬的给予他。

西周自从成康之治,其真实实力直线下降,仅剩的只有正统的名号。

宣王虽小小地振作了一回,但终究无力回天。

中央王权的崩落必然导致地方势力的崛起,眼看西周政权混乱,各个诸侯国的长官们无不绷紧他们的神经,企图抓住机会,在这个即将四分五裂的国度里分得一杯羹。

而此时,西北的秦地上,秦襄公作为紧盯着西周政权的狼群中的一头,已经准备开始在历史上写下令人注目的一笔。

自从得到秦地以来,秦人始终惨淡经营着,他们盼望着有那么一个翻身的机会。

虽然在秦仲以来,秦人可以从对西戎的抵抗中从中央得到一点嘉奖。

但这点奖赏对于一个想要称霸的国家来说明显不够。秦人需要的是一个更靠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能让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块小地方。

就是这样一种信念支撑着秦人在秦地的奋斗。

到了秦襄公时代,西周中央王权更加衰弱,政局动荡。在一个这样的时代,草根翻身的可能性成倍地增长。

秦襄公明白秦地之小,若不利用利用局势,则将难以做大。

秦襄公名开,是秦庄公的二儿子。秦庄公长子叫作世父,世父英勇,在其父亲死于西戎之手时,一股愤怒之气顿升胸腔,毅然决然地拿起手中的武器,留下了“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的豪言壮语。

有此兄长,便是上天青睐于秦襄公的表现之一,也是上天赐子秦襄公的诸多机会之一。

世父离开都城后便专心投入了他的灭戎事业,理所当然的,继承先父位子的权利就移交到了二儿子赢开的身上。

赢开怀抱着感激兄长的心情,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历程。

襄公即位后,西戌之势强大,仍然时刻威胁着秦的基业之本。另一方面,秦赢的政治地位也只不过是“大夫”而已。

相较于中原有如鲁、齐、卫、晋、燕、宋等当时的各大诸侯国,秦襄公的地位之弱可见一斑。

在弱势的地位上还必须时刻注意外来势力的侵犯,这种处境犹如处于夹缝之中,他在艰苦地寻找着生存之道。

在这种处境中,襄公必须建立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襄公自知势小,而西戎部族势大,若要像父辈们对待他们的方法一样,一概以武力抵挡之,只怕脆弱的身子受不了西戎部族突然来袭。

出于这样的考虑,秦襄公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而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汉朝——和亲。

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显然得到了秦人的特别青睐,甚至用来形容这种政治手段的成语“秦晋之好”都来源于秦国的政策。

当然,在秦地,实行第一个和亲政策的对象并非晋国,而是西戎。

西戎作为一个民族统称,意味着它内部存在着发展程度不一致的各个部族。

秦襄公看中了这一点,也随即想到了一个政策:若要在秦地发展,必须拉拢西戎里的大部族。

鉴于西戎大部族在西戎众部族中的影响力,秦人的这一政策直接给他们带来了三个好处:第一,秦人在拉拢西戎大部族的同时,等于为自己寻找了一个政治靠山,这个政治靠山在秦人与西戎其余部族对抗时,将起到保护秦人的作用。

第二,秦人在拉拢西戎大部族的同时,也可以分化西戎内部,使日后称霸西北的道路走得更加顺当。

其三,秦人在拉拢西戎大部族的同时,得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力量,而这一点,就目前而言,无疑是三点中最重要的。

在这样的精心策划下,秦襄公在他刚即位之初,便努力在西戎各部族里寻找着适合的和亲对象。

一番搜寻以后,他找到了一个势力足够大的部族,和这个部族中称为“丰王”的执政者建立了基于联姻的外交关系。

这个政治联姻的双方是秦襄公的亲妹妹赢缪和戎人丰王,丰王见秦襄公亲自献上妹妹,自然也没有拒的道理。

因此秦襄公的第一步走得很顺当,甚至可以说是如履平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