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西北之旅(1 / 2)

按照当时的禅让制,伯益继位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可当时,启继承了禹的位置,遂在钧台(今河南禹县南)大会各地部落联盟首领。

可是启的继位是受人质疑的。有一个名为有扈氏的部族,就因启破坏了禅让制的传统。而拒绝出席钧台之会。

启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敢自作主张继承禹的位置,自然料到会遭到反对。(只不过可能没想到是这个小瘪三)

所以对于这一点,他毫不迟疑地亮出了他的兵器,“启伐之,大战于甘”(《史记.夏本纪》)。

战争的结果自然是有扈氏大败,其族众从此沦为牧奴。

夏启借这场战争向天下人表明:天下归启,禅让制已经成为历史!

这种行径传到了伯益的耳里,就意味着就继位问题,启向伯益递交了挑战书。

因此,夏启集结了军队往东夷之地进发,以应战伯益。

关于战争的经过,因夏朝历史过于久远而没有记载,但其结果却是明确的。

那就是夏启与伯益率领的东夷部落联盟的战争,终以伯益的失败告终。(伯益:裤衩子都输没了!)

伯益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不光是失败,他自己还被人杀了。其他的族人将他埋葬于天台山上。

这次夷夏之争的规模非常大,所造成的损失也异常惨烈。

东夷地区在此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在夏部族的大肆摧毁下几近灭亡。

1934年,考古学家于山东日照市境内挖掘出的尧王城遗址,便是当时巨大破坏的证据。

不管东夷部族败得如何,赢人仍在火中重生,如其图腾的凤鸟,以涅槃的气势席卷而来。他终有一天在古代中国的另一头:西方翱翔而起,并在中国大地上,响起震撼的鸣声。

不过话虽如此,历史从来不能“抛开事实不谈”。

伯益在华夏部落领导权的争夺上输给了夏启,也丢掉了性命,整个东夷部落的文明也因此被夏启的王师烧毁殆尽。

现代的考古表明,伯益此次的失利使日照地区陷入了一个长时间的荒凉局面,而这种衰败的局面直到几百年后的夏朝末期才有所起色。

嬴姓族人将伯益的尸体安葬在天台山后,望着呛鼻的黑烟如帷幕一般轻轻飘起,满天冲撞的灰屑在偌大的空间里寻找着躺卧的栖息地。

整个大地除了黑色的帷幕和那偶尔翻白的飘舞着的灰烬,只剩夏人胜利后的嚣张音浪,还有那赢人大痛过后的无力抽泣。

不过夏人没有想到,嬴人是没有眼泪的!

这种根植于人类基因的生存动力使得赢人在华夏大地上努力地另辟生存之地。

或许在另寻住所的时候,嬴姓部族之间存在着相左的意见。

这种民族迁移的历程本就无法追根溯源,后人只能在现有的遗留文献和后世考古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从中可以得知,在嬴姓部族失利后,其中一支仍然留在了现山东地区,而另一支则渡过淮河往南发展,还有一支则选择西行。

而这支西行的嬴姓族人就形成了后来的秦人,在历史的舞台上越发活跃。

《史记》里就这事也有说起,说伯益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夷狄也就是古代中国西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后来秦人在西北建立政权时仍不忘故土,凡有墓葬,头均朝向东方,另者,对故土的认可或许也成了后来秦皇东巡的动因之一。

从山东日照地区迁移到西北地区,大概算起来从今天山东省到甘肃省,这之间的路程大概一千五百公里,这岂是几十匹马、几十匹骡子所能承受的?

我们已经无法重现当时迁移的场景,但从迁移的里程,加之当时的环境来看,秦人这次西迁一定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

当然,这种长距离的迁移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秦秦人在这次迁移中难免停停走走,经历几世几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