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被兼并的“王牌企业”71(1 / 1)

阿音的新东家,和阿邦的老东家,也就是阿布有所忌惮的大港集团,是一家有深厚国企背景的大型企业,经营涉及了方方面面,从早期的土地规划测量评估、燃气管道建设、公路通讯电网的铺设,得尽天时地利。在全面经济建设的时代潮流下,大纲集团响应政府号召,开始进军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商业体。

和其他国企的作法不同,大港的各级领导的思想极度的一致,支持了采用收购方式来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商业覆盖范围,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东北大跨步,渗透到了到了中原地区,并颇有建树。

郑州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大港集团自然也把这里定位成重点开发地区。为了节省人力物力,集团决定加大收购兼并的力度,经过多轮博弈,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了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老牌百货商场。

这家老牌百货商场,就是郑州民家喻户晓的“亚细亚百货大楼”,它的“东城店”和“西城店”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独领风骚,当年的总经理别出心裁的组建了“国旗班”,一群年轻靓丽的女孩子,引起了中原商界的特别关注。“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口号甚至在“新闻联播”里被多次提及,这在当年那个商业经济刚刚开始萌芽的时代,绝对是焦点所在。

以至于全国各地的零售企业纷纷跑来郑州考察学习,甚至连刚刚起步发展的大港集团,也由总裁亲自带队,很是仔细认真地观摩了两个星期,是这个可想而知,当年的“亚细亚”是何等的风光无限。

随着经济发展大潮的不断冲击,加上海外商业机构进驻国内市场,“亚细亚”很快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层层审核、级级把关的繁琐流程,以及臃肿的人事机构,使得它的商场反应速度一再被超越,等到新的总经理大志掌舵的时候,它已经面临着破产了。

正值企业兼并整合的高潮时期,几家背景深厚的企业入股,“亚细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然而好景不长,股东会对于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各执一词,“蜜月期”只有短短几年,股东们便不欢而散了。就在即将挂牌拍卖的节骨眼上,在郑州发改委领导的陪同下,大港集团的陆总裁再次找上门来。

当时在很多领域都在推行国营企业改制,而大港集团已经率先成为第一批国营改制的“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番艰难的谈判,大港集团收购了“亚细亚”所有的债权和债务,在大家的叹息和掌声中,“亚细亚”的门头被拆了下来,挂上了亮闪闪的“大港mart”标志。

大志被新成立的“大港z城分公司”继续聘用,继续行使了原来“亚细亚”总经理的管理范畴,这个任命是由z城发改委全程参与的,大港集团总部也只能顺水推舟,毕竟企业改制还是要以稳定为最主,很多老员工手里都是带着股份的,他们对于大志的信任度相当高,在“员工委员会”的选举中力推大志。

可想而知,大港mart的人事结构是臃肿的,员工的管理体制也是按照过去条例进行的整改。东城店和西城店,虽然整体做了装修,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有了“购物中心”的名字,但是凭心而论,实在是名不符实。

新、旧公司之间的碰撞是在所难免的。大港总部为了尽快加强对“z城分公司”的控制力,连续向z城外派了好几位作风强悍、手段雷厉风行的强权派高管,然而事与愿违,老旧势力表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却一直都在不停地埋地雷、挖战壕,处处作梗。

所以,这些总部外派过来郑州的高管们,纷纷折戟,无功而返。

表面看起来,“老亚细亚”的老哥儿们,维护住了自己的权益,大家在大港的位置也得到了稳固,团队也没有被瓦解,而实际上,郑州分公司的工作状况,却是差强人意的,离大港总部的指标要求却越来越远,已经踩在了集团铁律的红线上。

大志和他的“老牌团队”的思想意见很一致,这种“非暴力不合作”,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人事调整,推进公司人事的融合,尽快改善现状,解聘就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