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从前的老同学29(1 / 1)

场面气氛热烈时,杨琼对大家说:“我们都坐下,菜已经点好了,准备开席吧。”包房里已摆开一张十五个座位的大圆桌,大家围着圆桌坐下。这时服务员走进来,先给大家沏上一壶茶,然后问是不是可以开席?杨琼点头说好。

大家边喝茶边叙话,不多一会儿,服务员来上菜,先摆上十个冷盆,然后把酒瓶开了,依次给每人的酒杯里斟酒。按照平时的惯例,大家在端起酒杯之前,先由群主作开场白。

杨琼站了起来,开口说道:“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欢迎我们的老同学。”大家立刻鼓掌,然后她又说:“从前我们班里共有四十六个同学,现在加入微信群的,只有二十六个。好多同学搬家后,再也联系不上,当年上山下乡的女同学,有几个在当地农村结婚,还有几个同学从农村上调后,索性在当地成了家。”

杨琼接着说:“据我了解,已有七、八个同学离世了,其中有几个是在外地病逝的。另外还有些同学的健康状况不太好,比如群里今天没有来聚会的同学,他们都想来参加,但是由于疾病缠身,已经无法参加集体活动。所以我要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要惜福!对于年届七旬的老人来说,没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今天借此机会,再一次祝大家身体健康!”

杨琼端起了酒杯,大家跟着端起酒杯,一起站起来,齐声喊道:“为健康干杯!”大家碰杯后,每人抿了一口酒。杨琼说:“大家坐下来,喝过酒后,要吃一点小菜,然而进行下一个环节。”说着转动放菜碟的转盘,让每个人夹菜。

下一个环节是,首次参加聚会的人做即席发言,这也是群里的惯例。李瑞英端起了酒杯,说道:“感谢老同学的盛情!今天我实在太激动了,在座同学中的好几个人,我已经五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了。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尤其是看到大家退休后的生活,这么幸福美满,更是为大家感到高兴。”

她接着说:“我去了国外后,曾经回来过几次。每次回来,我都非常振奋,因为看到上海的变化越来越大,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今天我更是激动,因为这里一派祥和,大家可以享受聚餐,同我所在的那个国家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相信大家都在电视上看到了,前段日子那里所发生的恐怖事件,在此我不多讲了。”然后举起酒杯说:“祝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伟大!祝大家身体健康!为我们的同学友情干杯!”

大家欣然举杯,这时服务员端菜上桌,杨琼招呼大家趁热吃菜,并且对李瑞英说:“你尝尝燕云楼的烤鸭,我认为这里的烤鸭,比全聚德还好。”李瑞英点头说:“是呀,燕云楼的烤鸭,向来很有名的。”

大家边吃喝边说笑,王媛媛对李瑞英说:“我们同学都是好样的,尤其是我班的男同学,我来向你介绍几位精英人物。”李瑞英连忙说:“好的呀。”王媛媛指着夏福根说:“这位夏同学,我们都叫他夏书记,他在退休前是纺织控股集团的党高官,现在每月的养老金一万五千元左右,是同学中最高的。”

李瑞英立刻向夏福根道贺,王媛媛又指着唐伯诚说:“当年的唐伯虎,现在是我们的首富,身家少说十个亿。”唐伯诚连忙说:“你夸大了,我哪来这么高身家?”李瑞英顿时惊讶,说道:“伯诚啊,你真了不起。”张冬梅接话说:“他还是我们的市人大委员。”唐伯诚回答说:“我已经退位了,现在我和大家一样,是普通的退休人员。”

李瑞英向唐伯诚投去了钦佩的目光,杨琼对她说:“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大作家。”她连忙问:“是哪位?”杨琼指着王天培说:“当然是我们的白面书生啦。”李瑞英笑着说:“这就对了,王天培从前很喜欢看书,读过许多古典名著,还有外国名著,而且他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推荐。”她问王天倍说:“你一定出版过好多书吧?”

王天培回答说:“惭愧,以前当过几年业余作者,发表过一些散文,十来篇中短篇小说。后来遭遇下岗,从此就搁笔了。”唐伯诚接着说:“天培兄的小说作品,我读过几篇,文笔堪称一流,人物塑造和叙事方式,颇有艺术感染力。”接着问他说:“你的那部长篇小说,现在究竟怎么样?”

王天培面露难色,回答说:“别提了,太叫人伤心。”唐伯诚又问:“难道没有联系过第二家出版社?”他摇头说:“现在出版社的情况都差不多,百多万字的作品都不敢接,生怕会亏本。我不想觍着脸去求人,还是算了。”

唐伯诚连声叹气,对众人说:“天培兄不容易,他在退休之后写那本书,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我看过书的部分初稿,那是一部叙事宏大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尤其是作品的语言,绝对堪称一流,其中用了不少吴方言。现在能用吴方言写作的作家,基本上找不到了。”

唐伯诚连叹可惜,王天培说:“一部作品的命运就像人的命运,或许它生不逢时。我花了这么长时间写这部书,可以说是我的心血之作,我还想进一步做修改,倘若看不到书问世,那就把书稿留给后代。”

苏家福插话说:“你还折腾什么呢?天天对着一台电脑,不如去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多了。”夏福根忙说:“天培兄精神可嘉,我支持你。文学是最滋养人的,我们都有这个体会,所以说文学万万不可荒芜。”苏家福争辩说:“现在还有人看书吗?从前新华书店的门市部,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现在你逛半天马路,找得到一家书店吗?”

苏家福说的是实情,夏福根一时辩驳不了,王天培接话说:“现在阅读的人确实越来越少,认为离开了文学,照样能活得好。所以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现在的青年人都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文学素养却低得可怜,你问他们有没有完整地读过《红楼梦》?如果不凑巧的话,十个人中可能十个人没有读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