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徐素娟去张亚夫店里(1 / 1)

唐伯诚心里明白,李瑞英从前是爱学习的人,而且学习成绩很不错,全国恢复高考那年,她也想报名高考,当时受到了张亚夫的阻挠,因而未能如愿。这或许是她心头的一大遗憾,现在她要去念夜大,一定是想圆自己的大学梦。

张亚夫在妻子跟前一贯强势,李瑞英受到丈夫的奚落后,立刻蹙眉不展,一脸哀怨神情。唐伯诚不由同情,对张亚夫说:“既然瑞英已被夜大录取了,你应该支持她去念。现在各单位去念夜大的人可多了,许多人是从前的老三届,我们厂里就有好几个。”张亚夫说:“人家去念夜大,那是想得到提升,在单位里混个一官半职。我们是个体户,即便念出了夜大,也是靠这个小店吃饭。”

唐伯诚不同意这说法,回答张亚夫说:“现在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大家都相信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因而有那么多人,下班后不顾疲劳,克服种种困难去夜大学习。再说多掌握些知识总是好的,到了有用的时候,一定会有用处的。”

一直不出声的徐素娟,这时眉毛倒竖起来,大声问丈夫说:“你教训谁呢?以为自己念过大学,高人一等了?还知识改变命运呢,难道没听见社会上都在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也不好好想想,你这个交大毕业的大学生,而且还混了一个职称,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呢?”

妻子的这番呵斥,句句像针锥一般,当丈夫的虽然内心不服,但是找不到反驳的理由。现实就是这般无奈,当工程师的丈夫每月五十多元工资,比当菜场营业员的妻子,只多拿十几元,可是妻子还有第二份收入,加起来比丈夫多出一倍。夫妻之间的收入多少?往往决定彼此的家庭地位,当丈夫的越来越感觉到,眼下自己的家庭地位,在家里的话语主导权,正在逐渐降低,为此他感到羞愧。

李瑞英见唐伯诚面露尴尬之色,不由暗生同情,连忙对徐素娟说:“妹妹不能这么说,伯诚是有大志向的,就像书上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他还没有等到机会,要是机会来了,一定会大展宏图的。”徐素娟回答说:“我才不信呢,他自视才高,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是无大用的人。再说我不指望他成为冲天大鸟,倒是希望他成为勤快的小家燕,给自家的窝里多衔几根草来,安安生生过日子,这才是实实惠惠的。”

张亚夫这时冲妻子说:“你是不是也想一飞冲天?老实告诉你,不管你飞多远?但是飞不出这个小店。我赞同素娟的话,老老实实做小家雀吧,经营好这个小店,安安生生过日子,有什么不好?干吗去念什么夜大?”李瑞英听了,低着头半声不响。

这两对夫妻中,一对是丈夫绝对强势,另一对是妻子绝对强势。唐伯诚这时有些尴尬,张亚夫是大大咧咧的人,不在意眼前的气氛,沏上一壶茶来。四个人坐下来喝茶聊天,闲聊一会后,唐伯诚看一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起身要告辞。

张亚夫和李瑞英送夫妻俩出门,张亚夫对唐伯诚说:“今天既然提到了素娟来店里的事,那么你俩好好考虑一下。素娟来了后,一定不会亏待她的,凭你我之间的交情,用不着我打包票,再说你了解我的为人。”唐伯诚回答说:“到底怎么样?要看她自己的决定,那就让她自己拿主意吧。”

唐伯诚嘴上说让妻子拿主意,其实心里并不这么想,回家后劝妻子不要有辞职的念头,还要她以后少去饮食店帮忙。徐素娟是火爆脾气,听了立刻发作,大声嚷道:“亏你还是他俩的老同学、老朋友,有这么背后拆台的吗?他们没有亏待我们,我每天去帮忙几个小时,他们付我六、七十元工钱,这么好的差事,你上哪儿去找啊?”

唐伯诚一下理屈词穷,问妻子说:“难道你想一直这样子?”徐素娟叹气说:“一直这样下去,看来是不行了,我每个月要请好几天病假和事假,同我搭档的营业员有意见,再说班组长对我也有意见了。”唐伯诚说:“还是本职工作重要,以后你少请假,这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店里忙不过来,让他们自己去找帮工。”

谁知徐素娟说:“我不是这么想的,既然事情已经摆到桌面上了,我真的想辞职,不去菜场上班了。”唐伯诚惊了一下,问道:“你国营菜场的工作不干,倒想跟着个体户干?”

徐素娟气呼呼说:“我看你平时说得漂亮,其实内心是歧视个体户。可是你不能歧视人民币,我在菜场上班,只有四十来元工资,如果去张亚夫的店里干,每个月有一百五十元收入。人往高处走,这笔账总会算吧?”

这一番话,把唐伯诚说得哑口无言。他冷静了一下,又对妻子说:“这事千万要慎重,不可以想当然,还要征求你父母的意见,我也要同爸妈商量。”徐素娟气呼呼说:“路是自己走的,日子是自己过的。明知道老人不会答应,干吗还要问他们?”唐伯诚说:“即便他们不答应,也要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事不可以随随便便,一定要慎重,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徐素娟根本听不进丈夫的话,在她的眼里,自己的丈夫是个自视清高的书呆子,虽然有个工程师的职称,可是他每个月的收入,不及张亚夫的十分之一。过了一个多月,她对丈夫说:“我的辞职报告被批准了,明天起不去菜场上班。”

唐伯诚跳了起来,大声说:“你好大的胆子,不同我商量,自作主张递交辞职报告。”徐素娟白他一眼说:“这是什么话?不是早就对你说过了?”唐伯诚说:“可是我没答应啊,而且还劝你千万要慎重。”

徐素娟回答说:“我已经考虑清楚了,在家门口上班,照顾儿子也方便,而且能增加一百多元收入。现在向单位辞职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奔着下海经商去的。你没有做生意的本事,我也不勉强你,可是夫妻俩都拿一份死工资,这日子能过得好吗?我们得为自己的儿子考虑。”

显然徐素娟是经过全盘打算的,而且思维非当缜密,既然木已成舟,唐伯诚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徐素娟从此成了张亚夫店里的雇工,她这一去,帮了李瑞英的大忙,终于能够去夜大上学了。倒是唐伯诚至今还悔恨,当初没能阻止妻子辞职,原本比较美满的家庭,从此种下了祸根。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自己,但是当时自己太窝囊,失去了家庭的主导地位,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败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