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势所趋亦本心27(1 / 1)

李东然和安敬文在安敬文的书房谈了一上午,李东然分析大势,安敬文补充细节。最后李东然总结:“目前唐灭蜀,声势正隆,但内部矛盾重重,外有契丹党项威胁,看似强大实则烈火烹油不可长久,南方小国吴,吴越,楚,汉,南平,闽,都不具备问鼎中原的能力和决心,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大机会,既为民,也为我们的抱负!”安敬文:“我安家最主要的抱负就是为我兄长昭雪复仇,至于其他,贵在自知,我们知道自己实力不够,眼界不够,气运更是不足,和李家,杨家,钱家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将军你有更大抱负,我安家愿意追随左右!”李东然:“好,你兄长的冤屈一定要得以伸张,至于仇家我们慢慢追查,和当年事情有关的人,一个也不放过!如果有一天我侥幸成事,你安家当为武将第一!”

两人定下的战略是先参与到蜀地争夺,趁乱占据并且把整个蜀地建设成为大本营,据天险而守,然后徐徐向东扩张,最后由南向北问鼎中原。又确定一些细节,包括开始在山外置办产业,招收训练人员,逐步向东南渗透势力积攒钱粮,有一个问题李东然有些疑惑但是没有和安敬文说明,想来安敬文也无法确定。就是安敬文说的杨家,和杨安忆家是什么关系,会不会就是她家。如果是,李东然还是希望晚点揭开底牌,不想让自己和杨安忆的关系夹杂其他东西。

安敬文把两个人商量好的策略与家中族老商量,老人家们基本认可,尤其那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让一众老人深以为然,对李东然成事的可能又坚定几分。反正总不能世世代代就藏在这个隐蔽之地,如果有机会昭雪冤屈,又有机会获得从龙之功,这份诱惑还是绝大部分人难以抵挡。安家自此以后就绑在了李东然的战车上,也成就了历史上一段武将世家和君王彼此善终的佳话。

李东然在基地又呆了几天,主要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待到正月十二,李东然决定再次出山去往凤州,孩子们难免不舍,有那情感浓烈的暗暗啜泣,最后还是程陌出面安抚:“先生如此忙碌,皆因我等幼小,不能帮助先生分担,先生不在家的日子,我们更要努力训练,争取早日帮到先生。”李东然有些汗颜,自己固然为了抱负,为了身边这些人,甚至隐隐为了天下百姓,可是走的这么急,最主要的是想见到杨安忆。李东然好声安慰孩子们一番,并且答应下次回来带一些好东西给他们,孩子们才逐渐平静。如果孩子们知道李东然说的好东西是指启蒙教材,不知道这些孩子们还会不会如此期待。

李东然和安敬文议定好接下来的策略,带着几只信鸽便出发下山。一路无话,元夕节前终于赶到凤州,李东然不在的这几天,韩城已经另择一处院落作为基地在凤州的据点,对外宣称是做丝绸生意的北客,趁着蜀地一统来寻找商机。李东然被人带到院落,见是一处大院,韩城知道李东然归来,早早侯在院门口,一路介绍,这个院子虽然只有两进,面积很大,如果是夏天容纳100人没有任何问题,冬天因为需要保暖房屋,容纳50人也很宽裕。李东然心说这古代房地产不发达,随便一个院子就这么大,真是奢侈。

韩城给李东然留了一间正房主间,李东然也没有推辞,事实已经形成,推辞谦让只会让部下无所适从,大家各安本分行事就好。李东然把和安敬文商量的战略和韩城讲了,韩城十分赞同,唯一提出建议就是前期以安家军事势力为主,后期要多方发展,人心难测,防止尾大不掉。以至于文治方面,也提到目前主要是韩家人在负责,可是韩家没有这么多人才可用,而且也要防止韩家一家独大。李东然明白,韩城这是真心之语,但何尝不是避嫌之举。默然一会儿,李东然下定决心,将来如果成事,一定要找到一个办法或者机制,让这些元老家族善终。前世李东然就对各朝开国帝王杀掉建国功臣完全不认同,认为主要原因在帝王身上,不管是出于多疑,自私,还是担心所谓的理念传承,世袭稳定,都没必要把曾经的战友杀光殆尽,人所以为人,情义第一。如果变成没有情感的石头,要这江山何益。

韩城提到,李继岌为了彰显文治,要在元夕节举办诗会,到时候不但有附近学子文人参与,还有蜀地文人已经到达,据说还有京城来的文坛大豪特意给李继岌撑场面。自己决定找机会参加,看看能不能接近李继岌或者他身边的人。韩城问李东然是否愿意参与,李东然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这个时代有哪些文化名人,李煜还没出生,其他人实在不甚了解,对参与文会兴趣缺缺,而且关键是想见杨安忆,便决定不去参加。

第二天就是元夕了,李东然安排人按照约定方式联系杨安忆,希望佳节相会。杨安忆回信答应,就约在刺史府前旗场相见,明晚诗会在刺史俯举行,到时候那里会有花灯,一定比较热闹。第二天起床,李东然想着可以吃到汤圆或者元宵,结果早上吃的是“面茧”,虽说分层,可是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一个的糯米混合面粉做成的疙瘩,李东然决定自己动手做汤圆吃。让厨房准备糯米面,黑芝麻磨粉,糖。基本材料备齐,动手制作,怎么也做不成,最后还是和厨师描述样子,厨师做出了汤圆。煮出来大家一尝,味道极好,对李东然所知之广更加佩服。李东然叫人冻上一些,装在盒子里准备晚上送给杨安忆,这份礼物够特别。到了晚上,李东然兴匆匆来到旗场,一看傻了眼,人山人海,和后世十一期间旅游景点似的,约定地点早已被人占满,这怎么找人!正在思考怎么办,刺史俯传来一阵叫好,想是哪位才子有佳作诞生,李东然无心他顾,苦寻杨安忆不得,正自沮丧,杨不死突然出现在身边吓了李东然一跳,杨不死指了指旗场东面巷子,那里灯光稍暗,人也少些。杨安忆正站在那里微笑看着自己。李东然心说,这种场合不抄一首诗,我都对不起辛弃疾!于是快速走到杨安忆身边,把汤圆交给她:“一种新的吃食,你尝尝,煮到膨大就可食用。”杨安忆接过盒子端在手里,仿佛捧着心爱之物。二人在人群里东逛西逛,聊的十分开心。

开心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天色渐晚,人群渐散,到了分别时刻,李东然:“一首小辞送给你。”杨安忆点头瞪大眼睛看着李东然。李东然:“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杨安忆张大嘴巴,这首词牌第一次听说,可是整首词读起来灵动不俗,词里表达的意境和情怀含蓄婉转,余味隽永,也难怪杨安忆如此,这首词第一次出现,且是送给一名少女,但凡有点儿文学素养,能够领悟词中意的女孩子,有几个能够抵挡得住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意,就算后世九百年以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又是多少男女求而不得,求而有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等等感情的最好表达,又让多少人在城市深夜灯火里泪洒衣襟。这一首词,杨安忆算是情根深种,再难自拔。李东然心下赧然:对不住啊对不住,辛猛人,如果后世还有您,您就受累,做首别的词,反正对您来说不算难事。

分别回家,一夜无话,第二天诗会上的优秀之作开始在坊间流传,当杨安忆听到这些诗词文章,只觉得毫无意境,味同嚼蜡,李东然抄的这首词,算是把她的眼界提高,再看当代诗坛,无一可观。

李东然第二天见到韩城,问到昨天文会情况,韩城道:“整体来说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有那么几个故作孤高的,也没什么真本事。不过我接触了李继岌身边的一个宦官,叫范水儿,据说是马彦圭的干儿子。我会继续经营这条线。”李东然:“好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情报来源,说不定哪一天就成为我们的胜负手。另外要多接触军方将领,尤其那些前梁降将,蜀国降军。”韩城点头应是。李东然想到安敬文在基地那边见逐渐收拢流民,加强训练军士特武,韩城在凤州搭建情报网,笼络军方将领,仿佛眼前一幅画卷慢慢展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