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春来燕归巢(1 / 2)

月影婆娑,孙府内院点起通宵达旦的灯笼,扑蛾拍打纸灯,翅影晃晃。

天色太晚,秦幼潇送走徐执教后,也没打算回趁夜王府。

这几日她一直在孙府留宿,既为了陪孙宝禾那丫头,同时,也是她自己不愿回到王府那座湘迟宫。

尤其是在王爷走了之后。

宫墙深深,偌大空寂的寝房,独自一人入眠,时常会在夜里惊醒。

询问婢子,得知孙宝禾睡下了,秦幼潇也没去打搅,来到自己暂住的庭院。

推门走进屋子——屋内分侧室格局,进门便见格栅书架,和一张黄花梨书案。案上堆着不少名人法帖,桌旁青瓷缸内,也斜立着文人大家的墨宝,多数都是字画画卷。

秦幼潇的确钟情丹青。

今夜那位年轻执教送她的画像,便被摆放在桌面正中央。

绕过桌案坐下,秦幼潇拿起画卷,打开又端详起来。

倒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这幅画的画功确是不俗。虽不能媲美丹青大家,但却细节神韵处,却更能夺人目光。

唯独画中女子的姿势,有些奇怪——侧坐倚栏,一只手平放丹腹间,像是某种手诀,眉目间的几处点睛'气象'之笔,也像是后人新添上的。

她不通武艺,也不知该如何形容,端详一阵儿后,心中满意,小心收了起来。

说起那位男儿......

今夜一见,倒是又小有惊讶。约莫是——看待“精巧器物”的新奇劲儿,多了几分。

想起王爷这次北上走了许久,秦幼潇抿嘴思索一阵儿,拿出纸墨,提笔写信,交代了一下近来发生的事。

最后落款时,又念起那句“戏言”,便在最后一行,添上一笔玩笑话:

“王爷无需挂虑,已经寻到'妙郎'~”

...

...

南淮街道,徐令秋随意踱步时,也在回想方才的交谈。

倒不是垂涎秦幼潇这位年轻少妇,而是对那几番话语,有些始料未及。

关于南陵曾经的国姓,他自然有所了解,平常也听市井百姓,聊过不少那位姜姓女王爷的风流事。

但压根没往这方面想过。

他娘姜闻仙虽出身青州,但在辽东待了一辈子,谁会想到与南陵皇室有关?

至于那位美妇,乃是湘淮秦氏之女,并且还将得罪他的“自家人”扫地出城,这些作为,更令人诧异。

相较之下,自家女学生成为南陵王的“甥女”,倒是不怎么意外了。

王妃,女王爷......

看来,夜探王府的事,要先一步提上日程了......

回过神,抬头一看,又走到了南淮十里青街。而且今夜的坊市,游湖画舫又多百艘,灯火长明,异常热闹。

不过这旖旎的江南春景,初时看的确惊艳,看多了,就有些乏善可陈。

若要论震撼,他家乡辽东那边鬼斧神工的壮阔雪山,只会更加撼人心神。再往关外,“黄沙走马行天去”的酣畅场面,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处异乡,想家。

正怅然感慨之时,身后忽有一道清脆嘹亮声传来。

徐令秋走江湖这么久,没少给人套麻袋,早已习惯耳听六路,防止自己某天也眼前一黑,所以瞬间反应过来这是什么动静。

长刀出鞘声!

耳动身动,刚微微转头,一道半弧寒芒便猝然映入眼中。

刀光极快,呈下劈之势,如千尺银瀑倾泻,裹着大潮奔涌的磅礴声势。

徐令秋不敢托大,更没有像往常那般空手拿腕夺刃,急急侧退两步,待刀身落下,这才勉强敢去架住对方手臂,谨防下一招横劈之势。

来不及去看来人身份,手心传来的劲道,更让徐令秋吃惊——此人刀法精湛,气力竟也不弱于他。

街旁路人见到此景,纷纷侧目。

“当街拔刀伤人?!快去报官......”

“报什么官,没瞧见那身衣裳?人家就是官。”

“啊?那这位公子......倒是可惜长这么俊。”

旁人的议论落入徐令秋耳中,暗暗皱眉,视线随平直绣刀上移。

率先落入眼中的,是鼓囊囊的胸襟...是一身绣衣——玄色制式襟袍,缎面熨帖精细,除了树枝图案外,还用金丝绣上了几只栩栩金腰燕。

其中一只停落于圆滚滚胸口处,爪子微勾,鸟眼用蓝玉点缀,显得微微凸起。

胸口鼓包的是一位年岁不小的女子,头戴燕纱帽,眉眼精致,有几分英姿飒爽的味道。

绣衣女子蹙眉,咬牙切齿:

“乌衣小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