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源起1(2 / 2)

按照历史学家从联合档案库里调取的光子介质资料,当时的科学家还没研发出光磁传输器,但已经有初步的科研计划和相关的科研项目。

2322年,随着未来科学技术、天体物理和宇宙空间探索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在光磁传输技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他们也在红巨星上探明了大量白臬星核聚变燃烧的同类氢物质。短距离、初级的光磁传输器问世后,科学家们满心欢喜的设想了要通过长距离光磁传输器为太阳提供补给燃料。

前沿科学家提出最大胆的设想,将已经在红巨星上发现的大量氢物质,通过巨型宇宙运输机输送到白臬星表面,借助白臬星的核聚变燃烧,增强白臬星表层的聚变光能和热能,以此保证其在衰弱期维持恒均的光照温度。

研究天体物理的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如何给白臬星“加热”:“就像冬天里的碳炉子到后面温热越来越低一样,要不断往里面加碳,才能维持碳炉子一直恒定的能量燃烧,传递给人体适合取暖的温热和光照。”

但因为当时拥有的技术,还无法满足建造能够抵挡白臬星表面高温的材料、提供足够动能的燃料运输红巨星上氢能物质的巨型宇宙运输机,人类制造的飞行器设备也刚刚好可以突破红巨星表面高温高压的混沌云层,红巨星的登录计划也只是完成了一小步,大型的氢能量物质开采设备还不能大规模运送抵达红巨星地表,所以这个计划一直都处于前期实验阶段,还远远不足以向白臬星输送足够的、维持衰落之前的氢能量物质。

白臬星进入衰落期前,早期恒光城的建造,一方面是为了改造水垚星上面的人居空间环境,更重要的也是为了方便收集存储能源。甚至在面积广阔的海洋、离人类距离最近的天体木卫星表面,都被人类安装覆盖了规模巨大的恒光城穹顶结构的光能发电装置。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海洋生态破坏,但相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命运,这些也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全人类恒光城穹顶光能储能系统、海洋光能储能系统以地球级的光能、电能能量单位,通过超导磁、超级电容、锂电池化学能、电热能、氢能等储能方式集中在金盘九国所属国家、超型巨大的能源库当中,形成规模浩大的储能工程。

储能站采用仿自然生态的穹顶结构,大型储能站能与小型的恒光城元城不相上下,从远观上看就像一座山丘,山丘上林木丰茂、岩石耸立,岩石像被赭红色的砂浆包裹,岩顶长满草木,四五百米的直径,近200米的高度,每座岩峰遥相呼应、连通穹顶结构下储能设施。

穹顶结构保护加上岩柱通联的外观设计,既能增强储能站的隐秘性、保护储能设施,又巧妙的将储能站运营的能量传输、通信设施、安全防护系统以及地面能量采集设备,巧妙的装饰伪装起来。

2352年,位于垣州城恒光城金宇平白臬星光子学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长期跟随全球著名光子学研究专家金宇平教授进行科研项目的光子工程师王星海和研究员陈帼芳,和全球顶尖光能应用技术工程师罗维亚成功将光子传输技术应用到全球的穹顶结构光伏发电系统中,原来的穹顶结构不仅具有了接收光能转化电能的作用,更具有了逆向传输光子物质能量的工具作用。

通过接收物质转换器将金属、各类化学物质、能量物质、水、空气等分子结构物质转换成的光粒子,任何一块穹顶结构的光纤板都可以将光粒子以光速传输到浩瀚广袤的宇宙空间之中。

光子传输器的工作原理类似于通信网络的信号处理器、光纤传播和接收终端,需要通过传输物质的化学作用和转化器共同工作,将传输物质转化为光子形态,再借助类似激光发射器一样的传输器传输到接收器,最终接收器再进行逆转换将传输过来的物质光子转换回原来的物理形态。

这项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的从木卫星、白臬星系的其他行星以及系外星体,快速、高效和大规模运输水垚星所需的能量物质和矿物资源。

因为初期阶段,光子传输器还不是很稳定,传输物质常常会在传输阶段变成能量损耗消失掉,或者遭反噬传回到传输前和在接收终端改变了物理形态,失去了原来的物质属性,成为黑褐色的无机矿物状物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光子传输器已经应用在全球的多个运输领域。

每个元城都设置有固定的光子运输中转站,通过光子转换器、发送器再经过太空中的多个空间站传送器,可以发送和运输部分非有机物质物品,全球每个元城运输站的物品运输几乎可以实现同步传达。

这一时期人类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大型运输公司已经能够应用规模化的运输机器往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造科研基地和旅游基地。

航空航天运输器的速度已经提升到地面交通工具的百倍,为保证交通安全,水垚星地面交通工具的最大限速在2000公里/每小时,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一般为3000公里每小时,从水垚星到他的公转卫星木卫星,往返一趟大概需要3个多小时,人们也开辟了天琴、牧羊、银犬等类人空间星体,甚至其他系外行星的旅游和运输线路。

因为水垚星的重力影响,载人航空飞船经过一系列改造,经过特定的真空环境飞行轨道,飞到太空中的空间中转站,再以同样的形式飞行到木卫星以及其他飞行星球目的地,以此来克服星球引力引发的失重和超重感。星空运输飞行船则全程通过远程操控或者智能机器人的掌控在水垚星和其他星球之间穿梭。

人类星球的穹顶结构光伏发电系统,在接入光子传输技术之后,规模浩大的光粒子物质传输器完全成型,金宇平教授和助手光子学工程师王星海、研究员陈帼芳开始再次将目光锁定到红巨星的氢能物质传输、补给白臬星核聚变燃料的研究项目上来。

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白臬星恒光计划,维持水垚星的恒光城运转,金宇平教授带着他的研究团队,以及众多的全球人类科学家、工程师和星际航行员,将经历各种艰难险阻,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突破层层科学难关和星体的险恶环境,开启一场惊奇梦幻的星际探险之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