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忙碌31(1 / 2)

朱棣望着已经换了一身朴素僧袍的姚广孝,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远方走去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是朱重八,比起他爹朱棣更重感情,对于这个辅佐他一步步登上最高位置的老和尚,他是真心的不舍得。

朱棣知道姚广孝的离开,根源在于马喆对他的刺激,他不太明白姚广孝为何会受到这么大的刺激,马喆的那番话里究竟蕴含着怎么的魔力。

自从姚广孝离开后,朱棣每天都会将郑和带在身边,一有空君臣二人就回忆那天与马喆的谈话内容。

郑和记忆力惊人,几乎能够完整地复述那一日所有人说过的话,老和尚就是听到皇帝能不能交税的时候突然疯癫的。

随着登基大典的举行,朱棣对靖难功臣的封赏也告一个段落。大明国库本就因为连年战争十分空虚,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封赏,国库里空的几乎可以饿死老鼠。

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从原籍召回的户部尚书郁新与留任的建文旧臣户部侍郎夏原吉、古朴左支右绌,艰难维持着朝廷的财政运转。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身后还没有继承人,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却花完了。朱棣要是听过这句话,一定会深有体会。

为了填补国库亏空,朱棣每天都愁的唉声叹气,随侍在身边的郑和再次小心翼翼提起马喆当初的提议。

“陛下,还记得马喆当初说的征伐倭国之事吗?”

朱棣略微一回忆便将这件事想了起来,开口问道:“你说这件事能成吗?万一咱们劳师远征,将倭国打了下来,却发现倭国穷的叮当响,不但捞不到好处,而且还要搭进去不菲的军费。”

郑和不敢把话说满,只是说起了另一件事:“陛下!从朝廷与兴化签订采购粮食的协议以来,兴化方面从来没有违约。

只要我们给钱痛快,兴化的粮食就能准时送到我们指定的地方。况且我们用那些建文逆臣也换回不少的火器,如今工部与内廷兵仗局正在加紧时间仿制。”

朱棣犹豫了半晌,才缓缓说道:“郑和,你替朕跑一趟兴化与马喆约定好时间,就说朕想与他再见一面,地点就定在镇江渡口,就是不知马喆有没有胆子前来赴约。”

在朱棣忙着登基当皇帝的时间里,马喆也是忙的脚不沾地,一下子得到了一大片新的土地,还是江北最丰饶的土地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统筹全局,以及更快地掌控新控制的土地,马喆将兴化军大本营搬到了通州城,通州城座落在长江北岸,是南粮北运的重要码头,与后来的北平城东三十里的北通州并称为南北通州。

马喆带着兴化一整套的管理团队,来到通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本的大明官僚全部替换掉,换上这些年自己培养出来的管理者。

这些管理者都是少年时期便追随在马喆身边,是马喆最坚定的拥护者,他们利用马喆传授给他们的管理知识,很快便在各个地方站稳了脚跟。

同时在乡村开始进行土地公有化推进,这个过程完全是强力执行,兴化官府给出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以市价卖给官府,土地所有者可以选择留在兴化所管辖的地方居住生活,从事一切兴化律法所允许的职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