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897节(2 / 2)

  ……

  又说了一下此计的细节,李隆基告辞离去。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李旦喃喃道:“精诚合作?哼,朕若是信了你,恐怕就要步了高祖的后尘了。”

  随后,高声道:“杨思勖!”

  “奴婢在。”

  “你给朕把郭元振找来。”

第1166章 父子初联手

  崔耕可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大阴谋正在进行。事实上,最近他的心情相当不错。

  首先是甲香丢失案彻底解决,林知祥、张元昌专门写了一封信来道谢。两个老头子的信崔耕当然不稀罕,但随信而来的,还有俞铃的一封书信以及几样广州小食。尺短情长、礼轻意重,崔耕心中甜丝丝的。

  其次是,经过曹昊之事,曹天焦成了惊弓之鸟。老头子一边给曹昊广纳美妾,一边亲自登门,催逼崔耕和曹月婵的婚事。

  老头子装可怜,说得声泪俱下,崔耕也觉得,自已和曹月婵都老大不小了,还有几年的青春可挥霍?三次帮助之约实在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乎,他主动向曹月婵求婚。

  曹月婵也不再矫情,婚礼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

  原本崔耕的打算是,曹月婵和卢若兰之间颇有些小心结,为免冲突,还是让她算到李裹儿这边。也就是说,曹月婵算卢雄的儿媳妇。李裹儿身份高贵,不会把曹月婵视作威胁,曹月婵也不会对李裹儿有什么争竞之心。

  但是,崔耕和曹月婵准备成婚的消息一出,马上就轰传天下。崔耕的便宜老爹崔元综,自然也得到了消息。

  崔老头儿膝下无子,是把崔耕当亲儿子看的。他仔细一琢磨,不成!在自已这一支里,崔耕只娶了番邦女子拉达米珠。而且,崔耕和突厥人有约定,长子姓阿史那氏,算突厥默啜可汗的孙子。

  按说,次子就该姓崔了吧?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拉达米珠只是又生了一个女儿而已。

  眼瞅着自已这枝要绝后啊,那怎么成?

  这回崔耕又要纳妾了,很好,曹月婵必须算自已这一枝的。自已还想好好享受一下含饴弄孙之乐哩。

  于是乎,他赶紧命人快马加鞭,给崔耕送了一封信,把自已的想法讲明。并且明确提出,自已和老伴儿要以父母高堂的身份,参加崔耕和曹月婵的婚礼。

  崔耕和曹月婵自然无可无不可。

  但是,崔元综现在任鄂州刺史,离着长安路途甚远。老头儿年纪大了,又受不得舟车劳顿,只能慢慢前行。所以,这婚期一再后挪,最后是定在了三个月之后。

  ……

  ……

  时光似箭,倏忽间,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这一日,正是朔日大朝会,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员都要参加,崔耕自然也不例外。另外,经常躲在幕后的太平公主李令月,也出现在了含元殿上。

  按说这种朝会就是走个形式,决定不了什么事情。不过今日不同,酝酿了许久的恢复斜封官之事,今日要做出最后的决定。

  支持这件事的,一为皇帝李旦,二为太平公主。反对这件事的,则是太子李隆基。

  倒不是说李隆基就比李旦和太平公主高尚,关键在于,他根基太浅,那些斜封官有投靠李旦的,有投靠太平公主的,就是没多少投靠他的。

  崔耕则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当然了,争论起来,用不着这些大佬亲自上场。

  现在反对斜封官的旗手是宰相姚崇和宋璟,支持斜封官的旗手是宰相萧至忠和御史大夫窦怀贞。

  下面的官员各自站队,争了个不亦乐乎。

  公允地讲,说李显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是指他封的斜封官太多,朝廷实在供养不起。但是,要说斜封官就比不上朝廷通过正式途径任命的官员,那也未必。

  莫忘了,这年头人们的入仕方式,主要还是门荫入仕,其次才是科举。而主持科举考试的,不过是六品的吏部考功员外郎。

  依靠祖先功勋入仕的人,就一定比依靠祖先钱财入仕的人来得强?那怎么可能?

  一个显著的例子可以证明: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后,将斜封官尽数罢去,全部通过正规途径任命官员。

  当年,等到新任命的官员入朝拜谢的时候,李隆基召集所有的县令到宣政殿殿庭上,以如何治民为题命他们各自作策文一篇。

  其中只有鄄城县令韦济词理最佳,玄宗特意将他提升为醴泉县令。其他二百多人,虽然没有达到要求,但李隆基捏着鼻子认了,暂且让他们上任。另外还有四五十个人实在不行,就把他被放回家中继续学习。

  主持这场铨选的人是谁?吏部侍郎卢从愿和李朝隐。

  这二位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总不能说是因为他们受贿才造成这种现象吧?事实上,大部分被举荐为官的人,本来就不咋样,卢从愿和李朝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后,李隆基为了面子,将卢从愿和李朝隐贬官出外,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今日朝臣分为两派别,唇枪舌剑争论不休,最终也没争出个结果来。

  李旦轻咳一声,道:“看来大家对于是否恢复斜封官一事,有很大的争执啊。俗话说得好,谋不可决于众,朕知之矣。”

  “陛下此言差矣……”

  姚崇脖子一梗,又要发表一篇长篇大论。

  但李旦却是微微一摆手,面色微沉,道:“朕意已决,姚爱卿退下。”

  “呃……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