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864节(2 / 2)

  再说了,朝廷也没什么大军可以出动。

  这地方,实际是就是后世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地带,巂州属四川,姚州属云南。蜀地和中原之间道路难行,蜀地到这里的道路,就得加个“更”字儿。从后勤的角度来看,朝廷根本就派不出多少多少大军平乱。

  相对而言,吐蕃到此地的路况倒是好了不少。大唐能增兵,吐蕃也可以增兵,打起来就没个头了。现在大唐内部只是勉强保持着和平,哪打得起这种仗?

  还有最关键的,此地南边也不安稳,那里是六诏之地。

  想当初,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率十万大军入侵六诏之地,在大获全胜之机暴病而亡,吐蕃被迫撤军。

  经此一役,六诏损失惨重。但相对而言,蒙舍诏受的损失最小,残存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五诏。

  因为蒙舍诏在六诏最南,又名南诏。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南诏几乎都要一统六诏。

  姚州和雟州对于大唐来说,那是偏远得不能再偏远的地方了。但对于南诏来说,却是异常富庶之地,早就有染指之心。

  现在的情况是,姚州、雟州本为大唐之地,吐蕃和南诏都有染指之心,吐蕃已经有了行动,南诏有没有实际行动朝廷还不知道。

  与此同时,大唐想联南诏对付吐蕃,吐蕃想联南诏对抗大唐,局势异常复杂,急需一位够份量的朝廷大员去处置姚州乱局。

  崔耕曾经任剑南道查访使,在剑南道旧部颇多,德才兼备,简直是处置此事的最佳人选。

  对于崔耕本身来讲,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即便不谈那些忧国忧民的情结,到蜀地去大展手脚,总比在长安被软禁强得多不是?

  所以,郑愔这个主意,没人能够拒绝。

  三日后,朝廷正式讨论姚州、雟州的问题,李隆基顺势提出,要崔耕出任剑南道安抚使,以岭南道之力处置姚雟二州蛮族叛乱,以及应付吐蕃和南诏可能的进攻。

  崔耕想了想也就允了,不过,他提出了一点要求。自已这次出镇剑南道,就不必挂一个宰相的虚衔儿了。至于自已的宰相之位,可由崔湜来接任。

  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崔湜还是宰相。政变成功后,李隆基就以崔湜贪污受贿为名,打发他去做华州刺史了。

  崔耕此举,算是用自已出外,换取崔湜为相。李旦想了想,崔湜是太平公主的姘头,自已还要靠太平公主平衡李隆基,也就允了。

  不过李旦趁机提出,既然崔湜这个大贪官可以原谅,那萧至忠是否可以原谅呢?

  萧至忠以前依附韦后是不假,但是,总体来讲,他还算是清官一名。崔耕没什么意见,表示同意。

  眼瞅着李旦和崔耕三言两语,敲定了萧志忠为相,李隆基简直郁闷的想吐血。

  无它,萧至忠的儿子在唐隆政变中为乱军所杀。他不对自已恨之入骨,除非太阳从西方出来!

  父皇随口一句,就又在宰相班子里给自已安排了一个对头。现在的宰相班子成员是:姚崇、宋璟、刘幽求、李成器、唐休璟、崔湜、萧志忠,自已在里面的力量几乎可以不计了。

  他高声道:“若崔湜、萧至忠都可以为相,我以为,另外一人更应该为相!”

  “谁?”

第1116章 只与君相好

  李隆基道:“工部尚书张说,他对父皇一直忠心耿耿,只是……”

  其实张说乃是一个文人,在唐隆政变中没立什么功劳,事后从侍郎升为尚书,已经是看在他乃李隆基心腹的面子上,超规格升迁了。

  现在让他担任宰相,实在有资历不足之嫌。再说了,现在已经有了七名宰相,着实不需要再予增加。

  李隆基无论怎么介绍,都有些强词夺理之嫌。

  但是,当李隆基刚要开展一篇长篇大论之际,李旦却摆了摆手,打断,道:“三郎无须多言,朕意已决,张说为相。”

  “那怎么成?张说他……嗯?啥?父皇您刚才说啥?”

  李旦笑眯眯地道:“朕的意思是,既有太子举荐,张说可以为相。怎么?三郎你反悔了么?”

  “没……没有反悔。”

  李隆基下意识地避开了李旦的眼睛,暗暗寻思:宰相班子中,加了一个崔湜是太平公主的人,加了一个萧志忠不仅势必会成为父皇的人,还欲杀我而后快。

  即便张说也为宰相,我也是大大的吃亏。

  父皇今日的所为,跟以前一样,不仅自已占了大便宜,而且从容不迫,不带一丝烟火气,让人完全挑不出毛病来。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难道在朝堂上明争暗斗,我就注定不是父皇的对手?

  ……

  ……

  崔耕却不管他们父子之间的龃龉,反正自已只要牢牢把握魏州之地的军政大权,就算立于不败之地了。

  散了朝,他没有向往常一样打道回府,而是把从人打发回去,溜溜达达,鬼使神差一般,来到了太平公主府门口。

  把名帖递进去,功夫不大,中门大开,太平公主满面喜色,把他迎进了……卧房之内。

  反正也是老夫老妻了,轻车熟路,宽衣解带,一番云雨。

  事后,太平公主慵懒地躺在崔耕的怀中,嗤嗤笑道:“自从那日之后,都是妾身去找二郎,怎么今日是二郎找妾身了?看来,这么多次之后,二郎终于明白了妾身的好哩。”

  “呃……也不全是这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