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文武两相得(1 / 2)

西安阳县城里,县尉吴桂正左顾右盼,四处打量。

他见蔡、吕二人面面相觑,似是相识,颇为意外。

如今文武之分尚不分明,远不如后世宋朝那般对武人严苛。

名士如卢植等也曾带兵作战,且多有战绩。

只是这当中却又有个首要前提。

那便是,定要文武双全。

这个文自然指的是经学,而文又在武之前。

所以,如凉州董卓这般纯粹武夫出身的人,很难为名士看中。

这般人物,与名士相交,纵然人家名士面上和颜悦色,可私下里,却总是要骂上一句粗鄙武夫。

即便是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这种闻名天下的人物,当年先从武后习文,一心靠拢儒家名士,却也曾多受洛阳那些名士提防。

昔年陈藩与窦武在洛阳发动兵变,想要诛杀宦官,却不曾联络当时身在洛阳,执掌大军的张奂。

最后终因此而败。

文武之隔阂,可见一斑。

“蔡公莫非识得这位吕亭长?”

吴桂此人,平生唯有一个爱好,便是爱探听旁人的私密事。

越是私密,越是违背常理,他越是爱听。

县中事,他可说是无所不知。

为此事,他这些年吃过不少苦头,他自己也知这个爱好有些不妥。

只是按他自己的话说,此乃天性,却是更改不掉的。

按理说,蔡邕乃是名闻天下的一代儒宗,怎会识得吕布这个并州武夫?

想到此处,他越想越是心焦,一时间竟然抓耳挠腮起来。

蔡邕来西安阳已有些日子,也听过不少关于吴桂的传闻,见他如此,不由得在心中感慨,传言果然不虚。

他素来与人为善,加上此事并无不可对人言,于是笑道:“此事说来话长,我之前在朝中议事时得罪了宦官,不得不远遁江湖。只是不想半路为人截杀,多亏吕君路过相救。”

因其爱好,所以蔡邕所说的议政之事,吴桂也有所耳闻。

原来去年七月,有青虹见于洛阳,天子认为是将有灾祸之象,于是召群臣问策。

朝中群臣,多惧宦官威势,不敢言。

而蔡邕上表,请天子免宦官,任贤良。

可惜奏章为宦官所见,于是罗织罪名,将蔡邕下狱,险些致死。

其后多得洛阳好友搭救,这才得以脱难而出。

他逃出洛阳后,来了这并州边远之地。

听蔡邕说起前因,吕布想到当日之事,点头道:“如此说来,当日行刺蔡公的剑客,多半是宦官所派了。”

蔡邕却是摇了摇头,“未必是宦官所派,若要杀我,在洛阳狱中即可,何必又派人千里追杀。他们既然能容我,自不会多此一举。”

“如此说来,还有人想杀蔡公不成?”吴桂闻言立刻来了兴致,出言刺激蔡邕,想要探知真相,“不想如蔡公这般人物,竟也有人下的去手!”

蔡邕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言语。

是谁派的刺客,他心中其实是有猜测的。

像他这种与世无争,只好读书的名士,结仇的人屈指可数。

而将作大匠阳球便是其一。

此人阴鸷凶狠,却是个酷吏一般的人物。

只是这些猜测蔡邕却不可诉诸于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