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奏请正德新政疏(2 / 2)

“你这话说的在理!”朱厚照点了点头,随后翻阅起这封奏疏。

目标很明确,内容也很翔实,方法也很清晰。

废除“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转而将内阁阁臣的来源放之整个朝堂乃至于整个大明。

甚至还提出了一系列的遴选考核方法,虽然这些方法看起来还有些不太成熟,但好歹也是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深化改革了。

朱厚照看的很认真,这上面的内容很对他的胃口。

“这封奏疏不能只让朕来看,你将这奏疏拿到通政司去,让那里的官吏传抄下来,编为邸报,于朝中传播的同时,发放地方,让天下的官都看过来,把这摊子搞的大一点!”

朱厚照将奏疏交给了刘瑾,催促刘瑾去办。

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把水搅浑,尽可能多的涉及到各类官员。

给他们一个信号,让他们明白,就算他们不是翰林出身,也有进入内阁的机会。

朱厚照也很清楚,刘健肯定不会允许这种法子通过,会想尽一切办法废除。

刘健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得给李、杨造势,推他们一把。

刘瑾带着奏疏,马不停蹄的去了通政司。

……

刘瑾的办事效率还是不错的,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让通政司传抄了不下百份,花了半天时间,就让这封《奏请正德新政疏》传遍了整个朝堂。

而后,满朝哗然。

内阁。

刘健看着这封奏疏,脸色铁青,拳头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猛然一拍面前的桌子,厉喝:

“这该死的李东阳与杨廷和,竟然敢出如此狠招,他竟然想要废除‘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他以为朝廷是什么地方?菜市场吗?!”

此时,谢迁也急匆匆的拿着刚刚得到的《奏请正德新政疏》走进了刘健的公房。

“希贤兄,现在该如何?”谢迁脸色忧虑,就连步子也有些踉跄,显然被吓的不轻。

刘健冷声道:“我本以为他是想从内阁人数上动手,或者资历遴选上动手,从而引杨廷和入阁,可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想毁掉内阁的根基,让内阁直接沦落。庶子,汝母婢也!”

“希贤兄此言甚是,若是开了这个口子,谁知以后内阁阁臣成员来自哪里?与咱们之间是否又有联系?若是那阁臣来自武将,恐怕将会重演‘洪武祸事’了!”谢迁脸色阴沉,心中焦虑。

洪武祸事,这是谢迁对洪武年间文官地位低下的形容。

大明立国之后,按理说治理天下乃是文官的职责,可洪武皇帝朱元璋却没有按照文官预想的那样重用文官,甚至还让徐达担任右丞相。

这何其荒唐?

武人执掌政权不说,就连那兵权,也被五军都督府把持。

文官,彻彻底底的成了底层打工人,任凭皇帝予杀予夺。

谢迁害怕,一旦取消进入内阁的限制,万一以后皇帝有些不该有的心思,把哪家的勋贵或者哪家的武将扔进内阁,这不就完犊子了吗?

科举——进士——翰林——内阁——政权。

文人通过这条线,可以把权力牢牢的把握住。

若是从翰林到内阁出现问题,问题可就大了。

刘健恶狠狠的骂道:“绝不能让李东阳这个崽种成功,李东阳啊李东阳,你可真不要脸,亏你还是文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