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之春节39(1 / 2)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节,不为别的,就为可以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

除夕,是最最令人期待的,一进入腊月,就已经开始有了年的味道,挨家挨户早就开始讨论今年过年要买什么,要走多少家亲戚,家里谁谁谁今年不回来……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是没有手机的,村里消息的流通全靠口口相传,小道消息的话,只需要坐在几个大妈傍边,偷偷听就好,她们绝对能爆料出惊天新闻,堪比现在的网上水军大战。

其实,第一个要说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腊八节,小时候对腊八节的印象就是可以喝到粥。

过完腊八以后,也就是开始筹备年货了,星期天,爷爷会带着我和弟弟们去集市上买东西,什么大红枣啊,蜜枣啊,软糖,瓜子,大鱼,还有猪肉等等。

等到小年左右,爷爷还会再次去街上,买来对联,纸钱,鞭炮,烟花,随便也补充一些吃食,比如芹菜,鱼和肉等等。

过年,一般少不了的东西有,大鱼大肉,纸钱烟火,对联门钱子(所谓门钱子就是大门口和堂屋,厨房门口各放一根长木棍,寓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拦鬼驱邪,一种是防止家里钱财外出),蜜枣瓜子,春晚饺子,拜年和红包。

真正进入农历的大年三十,每家每户这一天都会提前做好饭,比谁家吃的早。晚饭是最隆重的,一般吃饺子之前,大人门会先在堂屋,院子里,厨房这三个地方(我们家还有一尊观音,所以算四个地方),都点上两根蜡烛,摆上大肉(观音处切记不摆)和碗(碗里是饺子)筷(一般两双)。弄好之后,大人就开始从堂屋开始烧纸(这种是黄色的麻麻的,需要用手盘成大致三角形),然后我们小孩子就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开始磕头,说一些祈祷的话,比如什么来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学业有成,快快长高……

等敬老天爷的礼数完毕,我们还需要去点鞭炮,这可是一年以来最大最长的炮,一般都是能摆几十米远,鞭炮一响,就可以开始干饭了!我和弟弟就会把提前调的饺子料拿出来,蘸着饺子吃,然后看春晚,简直棒极了!

值得提一嘴的是,年夜饭是要比平常早几个钟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比谁家的炮先响。

吃完饭之后,我和弟弟一般都是要跑出去的,今晚可是特赦,没人管你出不出门,不出门有时候还会被大人们撵出去呢!

我和弟弟会先和村里一群小伙伴一起,挨家挨户的去讨吃食(拜年),有点像西方万圣节要糖一样,不给的话我们就会调皮捣蛋,甚至说一些“巫语”(不是诅咒,也不是骂人,就是难听一点的祝福)。通常,只要家里面有人,他们都会高兴的拎着袋子出来,给我们爆米花,气糖(长长的,白白的小吃,和爆米花一样,都是工具炸出来的),花生,瓜子等等。

等赚的盆满钵满之后,我们会去二爷家,他们家一般烟花买的多,可以看很久,我们家只有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才会买烟花。平常,就是一些小玩意,比如地老鼠啦,飞蝴蝶啦和一些小的烟花,飞不高,大概只有一米多高,顶多有一些呲发(一种长长杆子上粘一个大头的,拿在手里向天上放的小型烟花,只会吱一声,然后一道白光,炸响)和长鞭(也是拿在手里的,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纸包裹,绿色的像鞭炮捻子一样的,另一种是纸包裹着,里面结构大致相同),长鞭燃的火光很亮,持续时间大概好几分钟,而且可以到处甩,只要附近没有柴火垛。

小时候,看烟花是过年最精彩的节目,我和小伙伴们会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建筑上面,一排排站好,抬头望天,或者四周转圈,嘴中不停地哇喔,这个好看,快看那一个!

今晚是可以熬夜的,我们家乡叫做“守棉袄”或者“守夜”,据说谁熬的久,谁就会在来年有好运。

所以,今晚,我们只需要和大人们说一声,和谁玩,去哪玩,啥时候回来,他们就不会再管我们了。

一般,我们小孩子的最后一个项目,就是玩火把,这个之前提到过,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所谓火把,就是点燃废弃的车胎,你可以拿在手里甩,也可扔到树上去,据说是驱邪用的,可以吓跑吃小孩的年兽。

即使大人们不管我们,我和弟弟也玩不长,天空中一旦烟花声小了,我们也该困了,就开始揉眼睛了,嘴巴也张的老大,这时就和伙伴们辞别,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是需要起早的,等我和弟弟起来的时候,大人们早已经在门前摆好了门钱子,有时候我们不小心还会被绊倒,大早上的,吃个狗啃泥。对联呢,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门和堂屋上贴的一副对阵公正的对联,都是祝福,一般都会有横幅,需要贴在最高处。一种是厨房,偏房,耳室贴的,长方形的人物画像,是门神,一般大门和堂屋也要贴。还有一种小的长方形门联,最上面是带缺角的,正中间是字,一般是五个一副,比如年年发大财,年年步步高什么的。它需要贴在对联横幅下面,也就是门头那里。对于年年发大财这个怎么贴,我和弟弟为了字的顺序,可谓是年年争论不休,“年年大发财不行吗?”“年年财大发也可以啊!”以至于后来,我们干脆就不再纠结了,只要年年两个字在一块,随便怎么贴吧,都行。于是,什么大发财年年,财大发年年,发大财年年一系列语句都出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