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无为而无不为(1 / 2)

接下来是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此章为道经的最后一章,因此概括总结了以道治国的方方面面。集中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治理社会的理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包含了老子对以道治国综合理解。

即道是无为的,道不追求实现何目的,不会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纯粹是任其自然的。

但一切都又依道而运作,故道实际上又是什么都在管着的。所以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处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迁移到统治者以道治国上来,就是要求统治者也要如道一般,抱无为之心态而无所不为。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上心并依道去做好。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意思很浅显:

侯王们如果能守道,天下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归依同化。即也会自觉地遵守道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

百姓自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贪欲,那我(代指统治者)就要用“道”的质朴来镇服贪欲。

即加强教育,使民心归于质朴。

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天下,天下就不会有贪欲了。

天下百姓皆无贪欲,世间就平静安稳没啥纷争了。

那么这世界就可达到风气纯正,自然安宁稳定。

当然,关于这点,我在前面与太上老君交流过了。他这种想法的确太理想化了。

不过,提倡朴实的生活作风,反对奢侈浪费,加强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很重要的。

太上老君对我能轻松理解这章心知肚明,几乎没有作啥停留一般又显化出了第三十八章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章是德经之首篇,针对道、德、仁、义、礼都有论述。强调的是要真正有德必须不失道,保持自身朴实。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说的是有德不能做表面文章,要朴实平易而不自我标榜。

“上德”,真正的、最好的德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指真正有德的人,并不表现得多有道德风范的样子。他们往往是和光同尘与普通百姓一样,谦和质朴,并不会故作高大尚不同一般。

正因为他们平易近人,与大家都一样,所以才真正具有德行。

很明显,老子此处有点儿反对统治者高高在上而又自我标榜的作风。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则是指那种以“德行”为包装的虚伪做法,做着一言一行都打着“德行”的口号的样子,自我标榜,自吹自擂,反而用自以为是的“德行”来匡正天下,这种人其实是真的无德。

西汉未王莽就是个典型。他时时都做作一副儒家准圣人的样子,“克己复礼”地清廉渡日执政,赢得了天下儒生的赞誉。

暗地里为了掌控朝政,他把女儿送入宫“嫁”给只有几岁的小皇帝并封为皇后。但不久他就杀了小皇帝篡位。

为了安置好女儿,他居然把女儿“娶”了回来!因为他女儿相当于皇帝遗孀,按礼法只能再嫁给地位相当的人。这就只能王莽自己出手了!

然后他又写封休书“休掉”女儿,还女儿一个未嫁之人的身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