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以柔克刚(1 / 2)

见我所悟无误,太上老君的动作也明显加快起来,立即又显现出第三十五章来。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章老子说了以道治国比较朴实平淡,要安于寂寞、坚持不懈。主要想突出的是以道治国能够达到“天下往而又安平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是说秉持道的原则来治国,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天下人民归附他,而他又不侵害人民,他就能安天下而使天下太平。

“大象”指的就是“道”。“执大象”即指以道治国。“往”是“归往”、“向往”之意。

意思很明显,与《诗经》中《硕鼠》所表达的“硕鼠,硕鼠,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一样。只是老子是从正面而言,以道治国而不侵害百姓,那就肯定会为天下百姓生存留一片乐土,百姓在其上安居乐业,自然天下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这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对人们是有吸引力的。“乐”优美的音乐,泛指各种表演。“饵”,美食。就是说动人的表演和飘香的美食会吸引过路的人止步观赏或购买。暗喻以道治国使人民安乐自然对天下人是挺有吸引力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在此又泼下冷水,说“若把道说出来,似乎平淡得没有丁点儿味道。若把道展现出来大家又无从看到道的本体。大家听讲道,也不见得听得出东西来。拿道来运用,也好像不能立马显现成效。”

这一方面老子重述了道质朴、潜在的特点,另一方面却是在告诫欲以道治国者不可流于肤表,要耐得住寂寞寡味而长期坚持才行。

简单点儿说,以道治国不能叶公好龙式的流于形式。

接着,又是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老子首先以一系列排比的正反之道来作铺垫从而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道家谋略特点:藏拙自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说要使它收缩合拢,就要先去拔弄扩张它。这道理尤如辦贝壳一样,贝壳感受到外力在辦它,它就自然紧闭以防侵害。

这点策略用在战术上可称之为袭扰战术,即敌驻我扰,免得敌人休整好了又来扩张进攻。敌人在反复袭扰下,可能最终就只有龟缩不出或无功自返了。

而在谋略上来说,要限制对手的发展,尽量给对手制造方方面面的干扰让它各方面应顾不暇,使之不能静下心来发展。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说要使它衰弱,就先想法让它自我膨胀,自以为强。

这在谋略运用角度是否得当可比较两个例子而知。

一个失败例子就是战国时六国为削弱秦国国力而派郑伯去秦帮秦国修郑伯渠,结果秦虽明知六国阴谋但仍然把郑伯渠修好了。这反而使关中平原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国益发壮大!

秦国就是把握住了发展民生经济才是固本培元壮大自身的根本原则,用阳谋破了六国阴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