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执古之道(1 / 2)

老子的“有”“无”理论,固然属了于他之哲学观念。正如他所说,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或角度并不一定很重要,重要的是所得出的结论对现实要有意义,能经得起现实的检验!

无疑,我是认同和支持太上老君的说法的!他对最高统治者要求高点,要像圣人一般,这很正常。谁叫你在其位呢?

所以,我心中的退堂鼓也源自于此!哪怕只在梦中,叫我如此一试我也怕!

不可举重若轻,就必须举轻亦重!

这种事儿,我在茶馆酒馆里仗着所谓的学识,可以口嗨下,实际要操作,还真缺胆量!

哪怕太上老君给我说明了的,只当沙盘上演下兵而已!

只是按太上老君的说法,我还真推脱不了!

于是,我便想兵行险招了!

对头,我以一己之力,绝对完成不了这使命。但若我让众人皆如我一般,岂不就好干得多了么?

不过,要让众人如我随我一道想,这也挺难的呀!除非我真能让大家形成共识!

这就首先必须自己过得硬!有真知灼见并且要形成理论体系才行!

其实,太上老君也考虑到这回事的!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先要详细地考察我对他那道学理论到底理解到何种程度。并且,还必须理解透他那些道理原则才行!这是他要破解他那心结必须做的前提条件!

所以呢,各位看官,除非你对此不感兴趣。若有兴趣,还得随我一起在太上老君处跟着吃透《道德经》才行!

简单点,别光看我演戏,目前我只演的是文戏。所以,看官也要关注我文戏的台词才对头的!

正当我想这些时,太上老君又在空中显化出了《道德经》的第十四章来: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徽。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冢,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他这章是说要模糊地去把握住“道”的神髓。因为“道”是希夷幽徽的,不可至诘。

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完全把“道”弄得个清清楚楚,确确切切。

他说“道”的上面不清楚(皦,光明清晰的样子)是啥回事,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昧),即使用再多标准去衡量它(绳绳兮)也不可说清何以为“道”,反而又觉得它不是具体的东西了。

这一方面是强调了“道”的高深不可达诂。潜在地又是说了对道必须把握住主旨去潜心而悟,从而才能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

所以,对于“道”,迎着去看不见它的头,随着它去看,也看不到它的尾!它就是个恍兮惚兮,若有若无的状貌。

最后,他又指出了要“执古之道”来驾御现在的“有”的具体情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