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门相迎(1 / 2)

旬日前,渭谷的捷报从千里之外的西北边塞传入大唐帝都景阳城后,短短一昼夜的工夫便不胫而走,沸腾了城内的大街小巷。

朝廷为了表示对此次胜利的重视,得知凯旋的大军今日即可入京的消息后,当朝天子李鼎决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帝都东北的安定门前迎接王师归来。

作为李唐皇朝帝都的景阳城在内城共有九座城门。

位于北面有两座城门,分别为西北方向的德胜门和东北方向的安定门。这两座城门又被称为军门。

关于这两座军门的名字来历,有这么一个说法:古人按照星宿划分将北方归属于天之四灵之一的玄武神兽。玄武神兽主管刀兵之事,因此自古以来凡是出兵打仗,一般都是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不仅有“以德取胜”、“道德胜利”的寓意,而且还有“旗开得胜”的美好祝福。安定门则为出兵征战得胜、收兵而归之门。

......

李唐皇朝帝都景阳城安定门外。

当朝天子李鼎已经带领文武百官站列好队形,和周遭聚集在安定城门内外的诸多百姓一样,共同满心期待着王师的到来。

今日的李鼎还是非常兴奋的,早早地穿好了衮冕出城迎候。

头戴十二旒垂白玉珠串的皇冠、身着绣有十二章纹的黑衣红裳、腰悬金饰乌金宝剑的当朝天子李鼎站在一干王公重臣之间,确实彰显出了卓尔不群的皇家风范。

刚至巳时,看着迎面缓缓行近的大军,当朝天子李鼎面带笑脸,率先上前行了半步。

“耿将军不愧为我天朝福将,兵锋所指,尽皆消亡啊。”当朝天子李鼎看着面前身高六尺八寸,阔面重颜,英武伟岸的爱将,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神情。

“朕也听说了,渭谷一役,全歼倭戎部落七万七千贼寇,射杀了在倭戎部落号称‘将首相魁阴邪二鬼子’之一的阴鬼子、首将犬养沙冒,打出了我大唐的威风,真是大快人心呐!当然了,此役获胜全赖耿将军筹划得当,指挥有方,爱卿厥功甚伟啊!”

此时站立于当朝天子李鼎左侧的一位面如古铜的老者轻捋银须,微微颔首表示认同道:“是啊,耿将军年轻有为,不仅文采出众,而且精通韬略,见识颇为不凡,更难得的是可以胜而不骄且有容人之量,日后定是国之栋梁,大唐军中后继有人啊!”

这名发出由衷夸赞的老者乃是大唐帝国三大柱国公之首的安国公邓德毅。

安国公邓德毅身高六尺一寸,长髯白发,虎背熊腰,一对剑眉下露出一双如鹰眼般炯炯有神的敏锐亮光。

在雄隋皇朝末年,面对十八路革命王纷立、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邓德毅曾追随大唐开国皇帝唐武祖李雄东征西讨,南抚北伐,不畏艰险,身经百战,喋血沙场二十多年,为大唐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的邓德毅以六十六岁高龄仍旧职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一职。

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一职务作为总领军政、执掌征伐的最高军职,是大唐帝国军队战时指挥的最高统帅,其具体职位往往是由皇子或者亲王担任。所以,安国公邓德毅的这个兵马副元帅可谓是大唐现如今妥妥的军中第一人。

耿明听到当朝天子李鼎和安国公邓德毅两人对自己的高度评价后,小步快走到当朝天子李鼎身前一步开外,急忙双腿屈膝跪地,低头拱手皆至于地,恭声答道:“陛下过誉了,此战得以获胜,实乃天子威灵远扬,三军将士用命所致,微臣只是尽些本分罢了,万万不敢居功。

至于邓帅所言更是折杀末将了,末将不过粗通笔墨,略知些兵法,哪里担得起如此盛赞,实在是愧不敢受啊!”。

“行了,邓老元帅直人快语,平常难得夸人,爱卿就不要再谦虚了。”说话同时,当朝天子李鼎搀起了眼前的爱将。

“此次远征,耿将军劳苦功高,朕已在龙兴宫备好庆功宴会,就差你这个主角了,走吧!”

说罢,当朝天子李鼎顾不上身份,也丝毫不在意耿明的诚惶诚恐,拉着耿明的胳膊当先转身朝前行去,其余群臣按照次序紧随其后。

......

待回宫的队伍远去,皇宫内侍监王喜此刻却罕见的没有跟在当朝天子李鼎身后,而是避开正四散离去的围观百姓,悄然声息地来到了准备回营驻扎休整的大军前,轻轻招呼了声“戚将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