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人讲故事的小蛇(十二)12(1 / 2)

18,上当没够的人

所谓百人百姓,各人各性。

在大榆树村,有位大家公认上当没够的妇女,最后闹了个居无定所和无家可归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觉醒地不再上当受骗,还是一骗一个准。

此妇女叫于美,现年不到五十,皮肤黝黑,是肥肥胖胖的一个人。就是最近,被愤怒不再容忍的丈夫,强行离婚地驱赶出来家门。如今去了哪里,在哪儿谋生,也没有啥人放在心上。不过,有关于美以往的事,却成了在大榆树下乘凉人闲聊的话题。

话说,这于美自从她孩子上小学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利用一切空闲进城找生意做。哪怕手里只有可以往返的路费,也一定要进城去见识见识。那时,她的口头谈是:“人不出门,不长见识。”

于美倒是长了不少的见识,经常买卖一些所谓高级的物超所值的各类商品,在吃过晚饭后,就来大榆树下给大家展示一下。让大家开开眼的同时,为的是能卖出几样。像什么美颜除皱的护肤品,像什么抗病防止衰,又能老延年益寿的营养液,像什么除臭的鞋袜和鞋垫,像什么瘦身健身的内衣内裤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并极其卖力地向甘老师宣传推荐。

于美知道,只要甘老师能感兴趣地想拥有,其他人就会跟风。因为在普遍没啥文化的中老年中,以中学高级优秀教师身份退休的甘老师,就是这群中老年人的总掌舵,是众人行动的带头人。

但让于美大失所望的是,甘老师每每只是言不由衷地笑着说:“不错。”却不正眼看一下那些产品。并显示出,对所有产品根本就没有一丁点儿的兴致,一副只是为乘凉而乘凉才来的模样。对于美推销的产品,也不说长,更不道短。通常面部都没有任何波澜,像是在静静听,又像是在静静地看,更像是熟视无睹地不以为然。

于美把想说的,都说尽地无话可说了,就极力让甘老师表个态。

甘老师才笑笑地表示:“这些,我都没兴趣。我这会儿,就想跟这些相知相熟的老人儿,这样无欲无求,淡然闲适地享受每一天。几年下来,我在此知道了各家各户不一样的烟火。因此,我不仅不觉得寂寞无聊,反而还觉得特别地称心自在。因为我如今就想生活得简单些。觉得生活得越简单,才是真正地在享受生活。我不想被这些超前的物质左右,更不想拥有这些外在的热闹和不实际的快乐。不然,我早跟老伴儿进城了。”

那天,于美觉得被甘老师的软钉子,扎得都有了内伤,心头又是不满,又是无奈,就悻悻地地走了。

王奶奶见了,就说:“她这是盖房子请了箍桶匠,找错人了。”

于是大家就说:“她指不定又要上当地血本无归呢。”

在场有位跟于美年龄相仿的妇女说:“不是指不定,是一定的。前些年,学人家倒卖鸡雏鸭雏。大前年,卖酒卖油。大大前年,学人家卖药卖保健品,去年还卖过金银首饰……数数,哪样儿她干长了?哪样儿她挣到钱了?她就想一锹挖个井,是咋来钱,都觉得慢,咋进钱,都觉得不解渴。到了最后,还不都是赔了个老糟硬!”

真让那天的大家说准了,于美又一次铩羽而归。从此,就很少来大榆树下推销商品了。

不过,也就是几天而已,于美又鸟枪换炮地来鼓动同龄人买各种各样的保险。是大到生老病死,小到头疼脑热,没有一项,她觉得不是对大家有利的。搞得大家都聊不成想聊的话题,每每都觉得心烦不已。

尤其是张奶奶,一见于美走来,就皱眉头说:“我现在一见到她,就跟孙悟空听紧箍咒一样,真头疼。”

大家是都有同感,苦笑着直叹气。

王奶奶担心大家如此厌恶于美,会引起于美的尴尬和不满,乡里乡亲的,最好别在明面上闹得不愉快,就笑着对扭扭搭搭一脸谄笑走来于美道:“你今天可是三月的扇子,春风满面啊!又有啥好事儿,要对我们说呀?”

于美听后,那早早堆起的笑脸,笑得更加夸张了,比比划划地冲大家说:“老话有: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你们听听,我说的这些事儿,是不是可行的大好事儿。这儿人多,都给我个主意,有好处大家也都捞捞。宁落下一邻,不落下一屯啊!”于是,也不管在座的人是不是有兴趣听,瞪圆了眼睛,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至于于美都说了些啥,大家也没往耳朵里听,只记住了于美那句开场白: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觉得,于美是越来越有本事地会自圆其说了。

于美在自顾自地一阵游说后,见大家对她的话没啥反应,就转向甘老师说:“甘老师不也是常对大家说:‘一看二等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这样的话嘛。我们既然想有更好的发展,是不是就不能等,不能靠呀?”

好嘛!人家甘老师把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她却用在了上当上。

甘老师只是耐心安静地看着于美,浅笑着,也不表态。

于美见甘老师笑而不语,就说:“做事要抓紧,好机会可是转瞬即逝的。我可是轱辘低下讲话,说的都是正经(井)嗑。我是穿线画道道,我说的可是真(针)话(画)。信我的,一定没错!”

大家暗想:“信你的,赔得裤衩都不剩,才是一定没错呢。”

于美见谁也不感冒,就有些泄气,想走又觉得下不来台地有些难为情。正好,王奶奶的大儿媳妇,拎来一筐西红柿送给大家吃。这下大家可有了抓手,立即将话题转移到今年蔬菜大丰收上面去了。于美就趁机跟王奶奶的大儿媳一同回了家,这王家大媳妇的耳朵,可就有的听了。

于美一走,都长舒了一口气。

李奶奶道:“幸亏他大婶来了。不然,都不知道该咋了局呢?”

面对于美离去的背影,于美的邻居张奶奶说:“早些年,她掌柜的是搂钱的耙子,她也是家里的装钱匣子,掌握着财经大权。自从她迷上了推销各类产品和保险,直到把家中存款败光,她掌柜的就剥夺了她的一切权利。还以离婚要挟她,不许她再碰那些巧来钱的各类项目。本以为她会消停地做回从前,在家做做饭,洗洗衣服,好好照顾一下孩子。却不想,她学会了阳奉阴违,瞎话谎话连篇。背着她掌柜的,不是偷卖家里的粮食,就是卖掉值点儿钱的东西,最后就是借小额贷款,暗地里去投资。她始终是赚的少,赔的多。吃亏上当多次,也挨过掌柜的痛打,就是没个记性,就是不肯收手。”

所谓知道你底细的,一定是你的邻居。张奶奶的话也没掺假,大家都信。

张奶奶接着对大家说:“有一年,于美一分不挣,还搭进了半楼子苞米,被掌柜的打了一顿,算是不再搞推销了。这二年,于美又偷偷地搞上了网络赌博。我也闹不明白,究竟是个啥玩意儿。她说是博彩,投的少,利润大,不到一个月,她就挣到了一百万。也不知是真是假,那些日子,她牛哄哄地都用鼻孔看人儿。可是好景不长,听说她又赔了。说是卖房卖地都不够还银行的。她和掌柜的接连几天地在打架,闹了离婚。她掌柜的坚决要债务由她带着,别连累爷仨没有好日子过。如今,于美一个人在外,也不知道混得咋样了?也没个信儿。”

在座的一位妇女说:“有人在旧城区看见过她,活得像只阴沟里不敢见光的耗子,躲着公家和个人的追债。据说,她现在落魄得想自杀。”

甘老师却说:“放心!像她这样的人,只会后悔在某一刻该收手地保有资产和本钱,而不是一刀两断地想远离那些有输没赢的产业。真有寻死的心,就不会有断不了的痴迷。在这样人的心里,没有过不去的事,只有过不去的心,他还得照样上当。”

张奶奶说:“我就奇了怪啦!老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瞧她能说会道地比谁都精,咋就上当没够地总是受骗呢?都说骗人上当的把戏,就是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只要有点儿心眼儿,就会识破。可她却是回回都上当,还当当都一样。她咋就不醒腔呢?都说一回上当,二回心亮。可她百次上当,心咋就是不亮呢?”

甘老师说:“世事如棋,局局都新。她耳软心活,又爱贪财占便宜,总是想不劳而获。加上没有啥判断和识别的能力,她不上当,谁上当?她之所以会屡次上当受骗,还痴迷地自骗甘愿上当,早是有迹可循的。我们都听过她那不离嘴常说话吧?如‘干啥活,都挨累,也挣不得几个钱,不合适。’她是这也不合适,那也不合适。于是,就去想这也得合适,那也得合适地四处找合适。她总是嫌做啥产业,利润都不大,嫌见钱慢,老觉得这也不划算,那也不划算。她一边是懒得出力,一边又耐不住获利应有的日期。她好高骛远,又急功近利,加上特别地贪心,设局的人,瞄准的人,就是她这类人群。常言道:‘进海不知水,多半淹死;砍柴不知山,铁定迷路。’她自以为精明过人,擅长算计。实不知,再精巧的算盘,也有算错的时候。世间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一个人只要不贪心,别老想着去占他人或是国家的便宜,正当地小心行事,就一定错不了。”

那妇女就对甘老师说:“那您咋不对她说说这些道理,让她醒腔地别再去上当呢?”

甘老师笑道:“你要知道,世上最应该听取警言、箴言和道理的人,也是最不喜欢听这些话的人。在座的人,之所以能虚心主动地听取一些道理,并牢记于心地作为自身的行为规则,那是你们本身就有智慧,有领悟力,肯向好,不是忘本的人。你们不用耳提命面地警告和相劝,只要稍加一提醒,就能自觉认知自身的对错。可于美对劝告的话,一定是排斥地暗地回击:‘念经念经,小狗不听。’她把忠言全当耳旁风。切记:烫死猪,翻咸鱼,雕朽木,扶烂泥,都是不可取的自取其辱地傻事。因为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叫不醒。常言道:‘良言难劝该死鬼。’他人的命理,任谁都没有必要去改变,也是改变不了的。其实,像于美这样的人,就跟耍钱鬼一样,明知道那是歪门邪道,成为大富大贵的机会几乎为零,可还要执着自迷地给自己画大饼。世间长了,以为这个假东西,就是真可以吃饱的大饼了。我们不妨想想,要是真有如于美所说的那些轻易就能成功、能发大财的事,谁又会大张旗鼓地见人就说地推给他人呢?人都是有私心和独裁的本性,面对能轻易实现的大好事,偷摸闷声发大财才是真,才是世道。只有掌握到这一点,就会少上当。话说回来,像于美这样的人多的是。这样的人,几乎都没有任何本事,而且多的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一没能力致富发家,二不肯吃苦耐劳地持家,三没智慧地养家。好逸恶劳地就想捡不落地的,喜欢对不切实际的东西抱有幻想。还总是幻想着,一夜暴富地能在人前显贵,要比过那些勤劳女性对家的贡献,想赢得家人和外界的认可和赞成,并以此证明自己也是个不凡的人物,自己也并非一无是处。这跟那些耍钱人的思路和想法是一样的,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赢得万贯家财,从此金盆洗手,过着有钱富足的闲适生活,跟成功人士站在同等的高位,有着属于自己的荣耀。就是不想脚踏实地地从低到高,去垒砌大厦。只要一听说能弄到钱,就不会停止这样地去上当。这样的人,认为富贵可以在险中求,而且还会举出无数的案例来说服你。哪怕你只是假心假意地表示赞成,她就认为:天下就有这样垂手可得的富贵,是众多人认同的可行之举。”

那位妇女有些不理解,进一步对甘老师说:“常言说:‘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您是德高望重的优秀老教师。我想,您一出马,兴许就能药到病除。您咋就不去做个唤醒灵魂的人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