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马邑之变(1 / 2)

马邑,三更天

一条黑影自窗中掠出,轻盈地落在夜色中,蓦地驻足。街角处,更夫的呼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划破了寂静。更夫的身影渐行渐远,黑影耐心地等待,直到确定四周再无声息,这才悄步继续前行。

继而,黑影抵达城西一显赫府邸前,按特定节奏轻敲四下门扉。

“谁在敲门?”半夜被惊醒,无人愿之,尤其对于门房而言。

然而,他心知开门乃职责所在,不敢有违。今日老爷特别叮嘱,他自是不愿丢失这份来之不易的轻松差事。年岁已高,动作难免迟缓,他摸索着点亮烛火,耗去不少时间,方缓缓为来者开启门户。

来人进入宅邸后,依旧保持着谨慎,直至王县丞露面,当来人摘下遮面的黑巾,露出了真容,若李寅在场,定能一眼认出——此人正是萧何。王县丞示意后,两人便步至书房,书房之内,已有宾客静候多时,那人正是马县令。

就在这时,马县令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萧何,似乎在审视这位提议者是否值得信赖。萧何则毫不畏惧,他的眼神坚定,迎上马县令的目光,随后从容不迫地走过去坐下。

王县丞感受到了场中微妙的张力,他今日扮演的角色是和事老,一个在权力博弈中至关重要的调解者。马县令,作为淳于越的高足,与扶苏有着师兄弟的情谊;而萧何,作为提议的发起者,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在官场的复杂关系网中,利益往往成为连接各方的纽带,他们三人之间的互动亦是如此。

在商场上,和气生财是金科玉律,而在此刻,王县丞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他不仅是和事老,更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关键人物。

萧何此次前来,并非出于公心,而是为了私人恩怨。刘邦在成为吕公的女婿之前,已经得到了萧何的忠诚。按照当时的道义,萧何为主公复仇似乎合情合理。然而,道义上的接受并不意味着情感上的认同。

马县令,身为儒家学者,为何会同意献城,这一点颇为令人费解。但淳于越,作为儒家的智者,提出了一个让匈奴退却的妙计。这个计策的诞生,让淳于越看到了一个天赐的良机,认为这将是儒家思想得以流传万世的关键时刻。

李寅最近沉迷于历史研究,突然间,他的脑海中闪过一句古语:“秦国那么多土地,对我们来说并无大用,因为无法实现‘放马南山’的愿景,我们游牧民族总是随着水草而迁徙。”这句话让他深受启发,立刻在系统上编辑接下来的计划。历史上与匈奴建立联系的是陈平,现在,他也应该为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

随着李寅的安排,一天的工作也告一段落。第二天,尽管主业是夜班,但他早早地来到了世纪广场,开始着手完成自己的副业——一个伟大的历史游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