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1 / 1)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逐渐成为由皇帝和官僚主导的社会。就是说,这个已知世界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围绕着他,从中央到地方,还有一大群官僚在治理着国家。

如果一个皇帝是理性的,他知道自己的天下要想长治久安,要想安安稳稳传给子孙后代,就要尽量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一点。往低了说,起码的生存保障要有,至少能吃饱饭;往高了说,要能让老百姓觉得,努力之后能够发家致富,更进一步,还可以当官。

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刚开始科举制度考试只是考那几本经典的著作,只要花个几年功夫总能背下来。

到后面,一代代学者已经给经典写了连篇累牍的注释。一句经典,注释的篇幅是原文几十倍。这对后来的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不能跳过老师的意见直接去解释经典,所以光读经典没有用了,连这些注释都要熟读背诵,读书成了得把一辈子搭进去的事。

所以对皇帝来说,理想的状态是,皇权是垄断的,但官僚系统是开放的。各种政治资源,官僚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在位的时候是官,退休了就不是官。你是官,不保证你儿子也是官。你是官,但你干得到底怎么样,要随时接受我的考核。

这样的状态,普通老百姓有盼头自己能当上官,哪怕搭上自己的一辈子甚至是几辈人的一辈子,皇帝总会开几个特例给老百姓看,你看谁谁谁出生于农村小地方,这不当上大官了,光宗耀祖啊!老百姓就定定心心奋战科举,几代人辛苦劳作供自家儿女奋战科举,社会秩序稳定,没人想着闹事。官僚系统里的人呢,也会有危机感,皇帝很有可能一不高兴就把你换下去,你看,下面有一大堆的人想要进入我的官僚系统呢,你不听我话你就等着被革职罢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