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汉五境与雄心(1 / 2)

在知道袁绍身份的那一刻起,曹操就有了这个想法。

他要借助袁绍的家世,在汝南开办学堂,让练炁法门进一步地传播到那些连字都不认识的平民中。

由于百家争鸣的缘故,各路道脉的传承几乎遍布在大汉天下。只要有心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到高深的法门。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识字,当有些人需要为了一口粮食而挣扎时,识字对他而言就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曹操不知道他师傅与袁昌达成了何种交易,但那种下便能亩产三十石的麦种,无疑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

自刘宏上位后,他轻田税而重商税,田税重新回到了三十税一。以平均亩产三十石来算,每亩田只需交一石粮,剩下的二十九石都将归于农夫所有。

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理想。事实上,很少人能有这种远见,愿意放弃一个劳动力而让其去读短期内没有收益的书。

这并非人的资质问题,而是教育问题。缺乏教育不会埋没真正的奇才,但却足以毁掉那些有天赋的人才。

练炁从来都是越早越好。

想要练炁,首先就要提高魂魄与肉体的融合度。这一步也被称作归元之境。

只要融合度达到六成,那么就可以称得上一位练炁士。六成往后,再想提高融合度就很困难了,毕竟魂魄与肉身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归元只是水磨功夫,哪怕资质再差,慢慢磨个四五年,总是能成功的。但对于天资不足的人来说,短暂的努力看不到进步,而稍有懈怠就会不进反退。

放弃,才是归元一境最大的拦路虎。

在经过归元从而成为练炁士之后,所要做的就是锤炼性命,这个时期的练炁士往往被称以性命之境。

炁乃精气神三宝汇聚而成,无论是增长魂魄底蕴还是提高肉身水平,都能增加炁的容量。

大家都知道性命双修的好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性命双修的禀赋。到了这一步,天赋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有的人适合锻体,有的人适合炼魂,还有的人适合性命双修。只要有条件,就应当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向来进行修炼。

而当性命的积累较为深厚时,就可以开始对道脉的研习了。至于怎样的积累算得上深厚,不同的道脉也有所不同。

反正如曹操那般断喉小伤,掏心不死的农家秘术,倘若让初入修行的练炁士修习。那就不是修炼,而是自杀了。

当初张角在曹操十五岁时收他为徒,而今过去五年,曹操就有了如今的实力。但不代表那过去的十五年里,曹操就什么都没做,他所积累的性命修为在这时都将成为修法的根基。

这一步,就叫做道脉境。

当然,世间修法众多,却不是所有人都有天赋将自己的性命修为锤炼得深厚。因此,优伶一类的旁门左道就应运而生。

它对性命修为无甚要求,只要完成了归元一境就能够修行,而且战力也是不差。虽然也会产生许多缺陷,但也总比一生无望大道来得要好。

而将自己道脉成体系的修法习炼完成,就能称得上圆满了。那被曹洪制成木偶,被袁绍斩首的邪道优伶,就是到了圆满的层次。

这一步,或许手段熟练程度有所差异,但该会的都已经习炼完成了。

圆满之后,就要想着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也就是曹操和袁绍先前所提的意气的重要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