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历史的惯性480(2 / 2)

中行偃目光在郤锜、郤至和楼令身上来回扫视,内心里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作为小辈的士匄极少与郤锜发生接触,讲实话就是一时间被惊到了。

气氛突然间变了,不想惹事的人紧闭嘴巴,话题变少的结果就是很快散场。

从第四天开始,雨势变成了蒙蒙细雨,随后又是连续三天蒙蒙细雨,乃至于清晨的时候有薄雾。

其实,有雾气才是正常,原因是两军交战地点距离洧水很近。

有河水或溪水的区域,清晨笼罩雾气的概率更高。

“我怎么有点印象,可是又想不出来究竟是什么呢?”楼令站在帐帘边上,看着外面飘荡的雾气,真就是有什么呼之欲出,偏偏就是想不起来。

利用大雾作为掩护发起袭击的战例,例子上可不要太多。

比较关键的事情是什么?春秋时代仅有一次这种例子,并且利用大雾抵近到晋军营寨前的楚军可没有发起突然袭击,仅仅是为了给予晋军难堪。这件事情发生在历史上的“鄢陵之战”。

现在,历史已经出现改变,会不会“历史重演”可就很难说了。

连续下了七天的雨,尽管后面变成蒙蒙细雨的天气,好些东西还是发了霉,甚至有木头长出了蘑菇。

关于蘑菇,楼令知道不能瞎吃,多数人也有相关的概念,偏偏有人总是头铁。

楼令已经听说有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上吐下泻而死,也有人吃了蘑菇做各种荒谬的行为。

虽然一连七天下雨,但是从第四天倒是能够生火做饭,两军的士气倒是维持住了。

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军队长期吃冷餐,士气会控制不住狂跌。

所以,能不能吃到热餐,对军队来说确确实实很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哪怕是天气重新变得晴朗,不会是当天恢复交战,要连续晴朗上四五天,太阳将地面过剩的潮湿晒干或蒸发,到时候两军才会继续交战。

一连串的下雨,无论晋军这边,还是楚军与列国的军队,军中不免要出现病患。

潮湿本就很容易生病,再加上无法吃到热腾腾的食物,生病的概率更大。

下雨期间以及过后,染病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好些人病倒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

楼氏所部有铁炉子,下雨期间能够煮汤供应部队,知晓这么回事的郤氏、旬氏、范氏会蹭一蹭热汤,几个家族尽管也有病患,病死率却是极大降低。

栾氏?他们跟楼氏的交情很一般,楼氏不主动奉送,没那个脸索要。

天气晴朗之后,每一天都能够看到晋军或楚军营寨的车辆运出尸体,野外挖坑给成批埋了。

产生最多病患的是楚国阵营,其中又以蛮人病死的数量最多。

晴朗的天气维持了三天,到第四天清晨,大片区域笼罩了浓雾。

楼令醒来立刻得知,说是前方的营寨出现异常。

这个异常指的是,值岗的晋军听到浓雾里面持续传来动静。

参战人员众多,自然不是一个营寨能够容纳得下,十多万晋军就分了十三个营寨。

楚军那边的人更多,搭设的营寨数量超过晋军。

“对啊!印象中有楚军趁着浓雾逼近晋军营寨列阵得到一段,敢情是发生在这一次?”楼令倒没有记起‘鄢陵之战’,只是有相关的印象。

这个就跟知道有“投鞭断流”这个成语,不知道是发生在“淝水之战”的情况一样。

所以,楚军的确是趁着浓雾靠近晋军营寨,所发生的是在“赭丘之战”,不再是发生在“鄢陵之战”了。

楼令来到前方的营寨,见到了栾书等人。

他们也是得到汇报,特地赶过来了解情况。

栾书皱眉说道:“里面已经是楚军,只是不确认到底有多少。”

郤锜很头铁地说道:“要不要派人进去看看?”

郤犨一连串咳嗽,脸上表情相当无语。

不管有什么猜测,派人进去这种事情,做了就是让进去的人送死。

“浓雾最迟会在三刻钟之后散去。”士燮一直等着前方看,看似也在努力辨别浓雾里面传来的动静。

浓雾里面有什么动静?好像哪哪哪都有呢喃细语,一阵阵的磨蹭声亦是不绝。

这要是在森林环境,很多人就要怀疑是不是成群的山魈在活动了。

古时候的山魈可不是山魈那么简单,有着许许多多恐怖的传说,真要有人喊一声“山魈”的话,发生营啸的概率无限大。

因为看不见,他们猜测到浓雾中有楚军,一时半会拿不出什么主意来。

楼令看着沉默的众人,提议道:“先让部队营内列阵,随后让弓箭手朝雾中射箭?”

营盘内可见视野跟外面其实一样,最远视野大概是三米左右。

只不过,晋军大多待在自己的帐篷或窝棚中,调集起来会更容易,并且不用像在野外那般,心存遭遇敌军的顾虑。

楼令的提议得到通过。

只是,营寨归于栾氏,他们没有太多的弓箭手,需要其余家族调来弓箭手支援。

“楼氏善射,务必调来更多弓箭手。”栾书的请求很正当,容不得楼令拒绝。

这……,仅仅是发挥了一次,楼氏得到了一个善射的名头?

楼氏有了善射的名声,是不是预示着取代韩氏?

然后,韩氏要采取什么行动呢?

那么一看,栾书当众给楼氏“正名”的用意,怎么看都不纯啊!

楼令没有拒绝,亲自去集结弓箭手。

等楼令带着两千多弓箭手过来,营寨内已经有晋军摆好了防御阵型。

“约七十步之外,射!”

一阵弓身扭曲声响之后,弓弦崩弹响彻,一声声破空声紧随其后。

没有一小会的时间,浓雾内传来了频繁的惨叫声,不断有人用楚语叫喊着什么。

这样子,谁还不确认浓雾里有敌军啊!

楼令多次发出指令。

来自楼氏的弓箭手听从指令一次次射箭。

当然不是每一次齐射都会带来成片的惨叫或闷哼,射中目标的次数却是占了多数。

其余家族的弓箭手不归楼令指挥,他们凭运气朝前方的浓雾乱射,有没有射中什么也是看运气。

从晋军开始射箭,浓雾内就变得人声鼎沸,听着就是发生了交战。

突然遭到袭击,谁都会疑神疑鬼。

可见视野只有三米左右,精神高度紧绷之下,不想莫名其妙死掉,碰上了看不清的人,出现抢先下手的应激行为很正常。

营寨内的晋人只要耳朵没有聋,哪里听不出前方浓雾里面发生了交战,他们先是面面相觑,随后就是一脸的幸灾乐祸了。

晋军当然有幸灾乐祸的理由,等一下免不了当面嘲笑楚人。

刚才,楼令为什么会建议朝浓雾射箭?倒不是他笃定浓雾里面就是楚军,纯粹是采用了一种近现代的应对战术。

从一战开始,尤其是堑壕战成为常态,只要是到了浓雾弥漫的天气,防御部队一定会间歇性朝己方阵地前方实施炮击,前沿部队时不时打几枪,有机枪就安排时间段向前方浓雾射击。该战术在一战出现,沿用到了现代战争。

随着朝阳越升越高,雾气逐渐散去,原先在自相残杀的楚军,他们可算发现打生打死的对象是友军,各处交战渐渐停了下来。

雾气变薄之后,营寨内的晋军所看到的是,己方营寨前方到处都是楚军,又区分仍旧站立着或是变成尸体、伤患躺在地上的楚军。

“短短一刻钟内,楚军自相残杀至少损员五千!”士匄的字典中没有‘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句,相关的概念一定有,满脸的幸灾乐祸。

在刚才,晋军至少射出去两万支箭矢,绝大多数射了空,大约给楚军造成一千左右的伤亡。

所以,楚军伤亡最大的是发生在自相残杀之中。

那情况就挺正常,他们不发狠,死的就会是自己,肯定要对看似有威胁的对象下死手。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与苏军经常打巷战,两边的士兵也会第一时间向分辨不清又有威胁的人开枪或丢手雷,类似的行为不会被审判。

浓雾散去之后,楚军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看上去无比沮丧。

真正的达官贵人可不会进浓雾犯险,他们得知发生了自相残杀,沉默了一小会发出指令,命令幸存的部队在原地列阵。

浓雾散去之前,楚军逼近到晋军营寨前方百步之内,个别乱窜的楚军甚至冲击了晋军的营寨,再被早有准备的晋军杀死或击退。

“果然不讲规矩了啊!”栾书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应该恼火。

楚国君臣不讲规矩,代表他们已经急了。

既然楚国君臣急了,不正显示他们失去了必胜的信心吗?

一支军队的高层失去取得胜利的信心,预示着要么绞尽脑汁占得优势,不然就该要陷入消沉。

军队高层一旦消沉,必然会影响到全军,使得士气一再低迷。

看着就是楚国君臣选择了另外的方式,才有楚军冒险雾中行军,想要抵近晋军营寨。

“他们是怎么办到在浓雾里面辨识方向,又在受到干扰前没有起冲突的呢?”楼令内心里万分好奇这一点。

现下,晋国高层这边苦恼的事情是,他们没有列阵的空间,思索着是派人要求楚军退后,还是赶紧想出别的应对办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