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春秋官制;非遗篇20(1 / 2)

春秋时期的官制,比秦以后的官制,要简单得多:

国家机构主要由“世官”充任,其特点是“世卿执政”,即最重要的官职,由世官卿担任:

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

东周王室,由“上卿”和后来的“太宰”执政。

西周的六卿首领,春秋时称为“正卿”或“冢宰”,也有的称为“相”。

东周王朝的执政正卿,开始是郑伯;隐公八年(前715年)后,郑伯和虢公分权,郑伯为左卿士,虢公为右卿士。

至桓公五年(前707年),周桓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王以诸侯伐郑,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从此以后,虢、周二公并掌周政。

到了僖公五年(前655年),虢国灭,虢公丑奔京师,自此,虢公失政。周室的执政者是周公黑肩。

后来周公又与王子虎、王叔桓公等同执周政。

至春秋后期,周政权落在单、刘二氏手中。这两人是王室的右、左卿士。

太宰

《周官》首列“天官冢宰”,其僚之首称为“太宰卿”,太宰的职司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太宰就是相职。但太宰这个官,从春秋中叶以后,地位逐渐下降了。

而诸侯国中,齐国的相,宋国的大尹,郑国的当国,吴国的太宰,楚国的令尹,秦国的庶长,以及晋国的中军将等,诸侯的这些职位,代表各国国君行使行政权力,是各国最高政务长官。

四司

执政官下面则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四司:

司徒掌管民事户籍;

司马掌管国家军事;

司空管国家土地;

司寇掌管刑狱诉讼。

各国的四司经常被公族把持,如鲁公族三桓,实际掌握了司徒、司马、司空三个要职。

孔子曾一度为鲁司寇,地位仅次于三司,所以他有资格陪同鲁定公到夹谷会见齐景公。据说他在司寇任内曾诛杀了与他作对的少正卯。

六师

宋国享殷商祀,专设“六师”之制:左师;右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

公子成为右师,公子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

“司城”就是“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避其讳,故改司空为司城。其后,宋分司寇为“大司寇”、“小司寇”,又增设“太宰”、“少宰”等官。

《左传·成公十五年》:“于是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为司徒,公孙师为司城,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太宰,鱼府为少宰。”

太宰在西周的地位很高,春秋时除早期的东周王室,晚期的吴国还有一定地位外,在其他国家都不是要职。宋国虽增设宰官,但位在六卿之后,又不是卿爵。

宰职本是王室家里总管性质的官,到春秋时期,它的地位下降,正反映了治事职官和臣仆或宫廷内官的分职。

至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宋国六卿排列次序为:

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城,仲几为左师,栾大心为右师,乐挽为大司寇,以靖国人。

右、左师的地位降于“三司”之后。此后,由于时世不同,六卿权力的轻重也随之而变换。至哀公二十六年,宋人又以右师为首:

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与启,畜诸公宫,未有立焉。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

宋国的所谓“右师”、“左师”,其实就是右、左二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右、左二相,所以,僖公九年(前651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且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成公十五年,华元执政,即任右师之职,向戌也曾以左师听政。

六卿

郑国则设有“六卿”,但官职不尽一致。

《左传·襄公二年》说:“秋七月庚辰,郑伯睔卒。于是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

《左传·襄公十年》云:“于是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子孔为司徒。

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又提到:“少正公孙侨”与晋人对话之事。

从这些记载可知,郑国的所谓“六卿”官称应是“当国”,“为政”,“司马”,“司空”,“司徒”以及“少正”。”

将帅佐

晋国的执政官多为军职。

《左传·闵公元年》载,晋献公时有二军: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

这种君卿共掌军师之制,与春秋初年六国相同。

至晋文公始作三军,立“元帅”: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侯兴师救宋”:

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於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