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弄小巧传世破盗案 临翠屏书生寻遗踪(1 / 2)

不一会,盗贼拿到,还多了一个,小黑鬼道:

“贼众都藏在东乡客栈里,多出来的那个是头儿!”

押着众贼往失主家里走时,王泰介绍道:

“失主是一家商户,失了金银细软计有万两余,一日前本官曾去查看过,并即时将城门关了,只进不出,撒出人马挨家挨户的搜罗,毫无踪迹。正在着急上火呢,传兄就来了,真急时雨呀!”

那个商户姓张,戴着孝,愁上加愁正愁得不可开交,他那老婆两眼抓瞎只会哭,不管来人。

王泰喝道:

“将人犯带上来!”

一众人犯跪地连呼冤枉:

“我等都是良民,并无犯科,何故抓我?”

王泰见几人嘴硬,就要用刑,传世制止道:

“这张员外家死了什么人?”

“小人家母刚故不足六日,又遭此劫难,万两金宝呀!是小人平日省吃俭用所蓄,还望大人赶紧稽查追回,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张员外一脸沮丧。

传世向厨房佣人问了几句,便向灵堂走去,围着那棺木转了一圈,略作深思道:

“打开棺盖!”

张员外闻言大惊,跪地道:

“大人呀,万万使不得呀!”

传世不动声色,悄悄注意着众犯脸色。王泰虽不明就里,但

办案要紧,喝道:

“想拿回财帛的话,便闭嘴!来人,开棺!”

几个捕快上前丁当一阵弄,开了棺,退在一旁。张员外见状,捶胸顿足:

“老娘唉,儿子不孝啊!让你老人家遭此大辱!”

传世看也不看伸手摸进棺里白布下,掏出一个物事,“叮咚”扔在张员外面前:

“别哭了,看看你老娘,可白了!”

众人惊得目瞪口呆,那物事不是别的,正是一锭五十两大银。王泰扯开白布一看,大约不多不少,转身问贼首:

“尸首扔哪儿了?”

贼首犹作镇定:

“不是小人做的,小人不知!”

“我说要开棺时,你们脸色都变了,如何不知?”传世道:“王大人,礼数已到,不必和他们客气,大可放心用刑,如此大盗,干残他们的两条腿也是不过分的!”

“不要动刑!”内中一个贼叩头如捣蒜道:“我说,那尸首脑壳朝下扔在左边枯井里了!”

员外听了,奔到井边,又大哭失声:

“老娘唉,你咋这般命苦呀!死便死了,还被人栽在井里!”

破了盗案,状元公大为高兴:

“传兄真神人也,这等疑案不消一个时辰便破了,多谢多谢,十分感谢!”

柳依依眼神中也是讶然加钦佩:

“公子何不将原委道出,也解我们心中的困惑?”

传世缓缓而言道:

“在茶店里,老传见这几人鬼鬼祟祟的样子,便留了个心眼。至于万两金银,不是小数,城门关闭后一时之间断然是运不出去的!而到了张员外家,得知其老母刚过世,据老传推断,移尸后金银尽可放入棺中,待满头七,张家势必将其运出城外下葬,到那时,贼人便可从容挖取分赃,尽享快活。”

柳依依两眼有光,要把传公子仰视:

“公子真聪明!”

心下里很得意:我没看错人!

传世道:

“此为移花接木之计!这帮盗贼聪明得很,若非撞在老传手里,真可谓万无一失!”

王泰道:

“这里还有一疑问,灵堂内昼夜有人值守,贼人又如何下的手?”

“王兄果然聪明!”传世道:“此计若无内鬼接应必然难成!内鬼深知张家藏钱之地,大概是用迷魂香迷翻员外夫妇和守灵人也不是难事!”

“内鬼是谁?”王泰问道。

“这个嘛!”传世道:“留待君察,以君之智查出一个小小内鬼并非难事!难道不是吗?”

王泰只好“嘿嘿”。

离了大汀,绕道翠屏,柳依依劝道:

“公子,这一绕,离灵宝更远了!而且势必要经过煞神山,据说那里有悍匪出没,很不太平的!”

“翠屏有老友,不得不故地游一重!”传世道。

行有两日,到了翠屏,迎面看见“翠屏书院”四个大字刻于石坊之上,落款是:传士稹题于晋范筒十年。字体古旧,饱经沧桑,青苔缕然。

进了石坊,便是红墙碧瓦,重重叠叠掩映于高大绿树之中,里面传出一阵阵朗朗读书声:

“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一位老先生见有人来,便迎了出来:

“几位到此,不知有何见教?”

“不敢见教!”传世道:“故地寻踪而已,打扰了!”

“不碍事!”老先生道:“请里面用茶。”

“有位先祖故人名叫赵大才的,先生可知?”传世问道。

那先生讶然:

“先贤赵大才乃是书院创建者,已仙逝六十余年了,公子的先祖不知是谁?”

传世并不作答,只说:

“烦请先生带路,去看看先贤遗塚,敬香礼拜!”

“这个不麻烦!”老先生道:“公子请!”

沿书院小径往后山走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大树之下,杂草丛中,赵大才之墓孑然而立。传世见了不禁悲从中来,整束衣冠道:

昔日文友,竟已作古;黄土赭石,是君归处。

藤蔓缠绕,落叶草陌;君子坦荡,小子戚戚。

回想当年,志趣相投;才子文章,纵酒歌呼。

名山大川,行迹踏遍;肝胆相与,世所无俦。

而今独存,百年影吊;福兮祸兮,莫知去向!

当日创办书院时,传士稹鼎力相助,捐了卖字画所得的三百两银子,命名书院之际,好一番争论。最后是赵大才一言定论:

“既然建在翠屏山,就以翠屏为名吧!”

至于题字之人,都公推书画第一的传士稹,这才有了“范筒十年”的由来。

燃香、除草,传世做得极为认真细致。回到书院,盯着庭中的一株腊梅,漆黑无叶,花苞初放,如虬龙一般。老先生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