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请君入瓮的君17(1 / 2)

这万知意啊,嘿嘿。

万知意,年三十有九,任鸿洲省知县,管了鸿洲南边儿的一片小地方,恰恰鸿村受他管辖。

此人官不大,但是啊,他早在先帝阮景三年登科状元,其状元卷,大受先帝赞赏,着人抄录供天下学子传阅,也是规规矩矩红过一段时间的。

先帝还在位时,他在翰林当编修的时候,也曾官至五品,那年他才二十四,可谓是少年得志。

后来因为与同僚政见不和,饱受排挤,先帝惜才,遂把他先后调往吏部,礼部,工部,户部,刑部,甚至兵部,希望能找个适合他的位置。

结果不论是放哪个位置,都是鸡飞狗跳,弹劾的折子是层出不穷。

熬了九年,平均一个地方呆一年,终于在先帝阮景十二年,因母过世,回家丁忧。三年后,再任命其官职时,他就地成了鸿洲的知县,一个七品小官。

早先,这人心态其实也是不怎么好的。刚回家丁忧后的那三年也是与同朝为官的好友,骂骂咧咧了两年,后面才心态放平。

现在安安稳稳的在任上呆到了现在,在任已有三年。

近日,万知意前往鸿城,在布政司接到了秋期的政令,一则是提交鸿洲可耕地面积计数,各知府知县需提交详细勘验数据,留名三年作保准确,不得超过误差范围;二则统计常驻人口与流动人口,留名一年作保准确,不得超过误差范围。

接完政令后,按惯例,布政使留下知府知县门,强调了一下,“此政令,是陛下亲自直招各布政司布政使,在殿中直达的政令,里面详细的记载了工作重难点以及要点,怕我们听不明白,还让户部给我们细细讲了一遍,如何勘测,以及注意事项。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位勿要太岁头上动土。”

说完,鸿洲布政使平静有有力的看了各位一眼,补充道:“自古以来,与地有关的,都是大事;干的好不一定有赏,干不好,脑袋都有可能搬家。望各位目光长远,务必实事求是,切莫渎职。”

万知意骑着驴回县衙的路上,细细思量着。他在任上这几年,也渐渐找到了些乐趣,什么乐趣呢?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知秋,等等。

他知道这世上,无风不起浪,他作为华国最微末的官员,结合往昔在京城任职的经验,他上面发下来的政令,分下了以下几种:

其一,无事生非,却需要务虚的政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皇帝焦虑的;其特征,事情看起来极其紧迫,上级极其重视。通常是我等背锅,该项政令实施后却又无实质意义。

其二,雪上加霜的政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上级官员焦虑的;其特征,有点像低配版的无事生非。上级一急眼,恨不得我能超越我的能力,趴在他的案牍上,把他和我的功课都写了,我写不写的了没关系,主要我得趴在哪里,我得看起来很辛苦,我得看起来为了上级拼尽全力。

其三,实事求是的政令;非常基础日常好实现的政令,受益于体制已成熟多年,这样的工作属于到手擒来,只需按部就班的就好。这种呢,上下都很有安全感,非常放松。

为官的,最怕的就是变化。变化意味着制度面临挑战。

其四,就是新规的政令了;其特征呢,通常是制度跟不上,法规也跟不上;或者呢,制度与法规跟上了,但是不匹配实际情况,通常能出很多幺蛾子。

万知意在马车里撑着头,想,这次应是其三和其四的结合体了。

什么新规呢?不知道。

但地是百姓之根本,华国在闲帝登基后,有三年内战,闲帝愣是一边打仗一边搞推恩,愣是把地都分了出去。从此华国境内,再无藩强。

那时闲帝三年,已经对境内土地做过一次研判,万知意刚上任就接手了这件事。按惯例,是五年研判一次。如今,这才过两年,研判的要求还比上一次更细致了。

按惯例,布政的时候,通常会说为了做什么,这样上下心齐,事可成也。但这次,并没有说,仿佛只是一次提前把日常的公务提前了而已,并未说明这样高频率的研判是为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