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向阳“文亲”有感12(1 / 1)

亲分多种,有至亲,宗亲,姻亲,表亲,乡亲,干亲,朋亲等等。’这是这篇美文的开头,一语道破“亲”之一字的定义,让人耳目一新,颇感新颖,惹人遐想,顿时一种一探究竟的感觉拥上心头。迫切想要继续拜读下文。亲分多种,既是自然也是必然,更是原文中又一新词,这让人联想到本身所遇到的各种因缘际会的亲情,这是一种生存的传承更是前世注定的缘份。而“文亲”多了些自由组合的全凭喜好的新生概念,这种可无限量产的“亲”在层次上多了几分韵味,在格局里多了些豁达。“亲”的让人喜欢,所欣赏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识,志趣,甚至是人本身,爱之深,亲之切,可以舍身不顾,可以两肋插刀。“亲”的让人感叹,所秉承是一个人的修养,格局,心境,甚至是人与人之间不受约束的爱重,情之重,谊之坚,可以全力以赴,可以再所不辞!文中不只举了一例:顾贞观因好友吴兆骞的不幸境遇,而二十来载始终力有不待,因无寸功不得朝庭重用,人微言轻。只能以《金缕曲》以词代书,感人至深,时年朝庭言路闭塞,人们感念其深情但并没有引起那一位文人墨客的共鸣,说来也巧,只有纳兰性德读到此文不禁热泪盈眶说道:“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作,得此而三!”如果不是因文而感,何来纳兰父子几经努力终是在五年之后,顾贞观才能等到吴兆骞获赎还乡。顾贞观和纳兰性德是因文而成忘年之交,这种情谊何偿不是“文亲”一词的初俱形态呢?他们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在文海里遇到的知己,古往今来,以文为友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伯牙与钟子期,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他们的故事完美诠释了“知音”一词,何偿不是“文亲”的使然。2023年,我因喜欢写作而加入到作协来,这其中不乏各位前辈恩师的点化,让我这个平时不善言谈的“伪文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许多年前因父亲的授教,对写作有了最初的兴致,在小学时期被一篇《阳家岭的早晨》点染创作激情,从内心升起一丝叫做‘意象’的灵感,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初时写文生怕被人笑话,写作一般都是文人豪客的专属,那里是我这只有三脚毛工夫的人能干的事呢?我这样的坚持不仅遭到很多人的不屑,更是在家族里遭到群起而攻。在这许多年里我和身边很多人一样经力了结婚,生子,育儿,但从没有减退对文学的喜爱,偷偷写作也只是放在抽屉里独自欣赏,从不敢示人。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又会成为新一轮被讥讽的新话题。人生大概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得遇良人,志趣相投吧!自加入协会在各位文友的鼓励下,我大胆开始写作,一发不可收拾。这其中薛会长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拓老师也从旁指点一二,让我这个不着调的“伪文人”披上了真正的创作外衣。他们都是我的“文亲”,是那种虽没有血缘亲情,但多了些赏析和认可,让我这干涸的心湖充满力量。昨天,“文亲”一词让我颇感震憾,思绪万千之下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表达一下我内心的狂喜。我虽不是大丈夫,真豪杰,但我对知遇之恩深感温暖。“文亲”是文人的脊梁,更是文人的血肉,这样的亲情并不受任何形式约束,可讴歌喜爱的形象,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见识,大家相互鼓舞,激励,提点,帮衬,共同进步。听说“文亲”一词是缘于董万寄先生在一次评审中脱口偶成,说者无心,而听者却有意,这样一组极简单的词汇被薛向阳会长加以创作和修饰而成的美文,一经问世就成了经典,引起许许多多文友的共鸣,也解释了文学圈里对文友的全新认识。写这样一篇心得体会,并不能完全抒发我对文学的喜爱,在文海里成痴成狂。难奈水平有限只能略表敬意。祝:文亲们身体健康,佳作频出,将我县发展成文化名县是每一位文亲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同时也祝:子洲县作家协会越办越好,新人倍出,作品更上一层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