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益州牧 12(1 / 1)

关于刘璋什么时候逝世,史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记载。有以下几点考究,孙权将荆州收为己有后,把治所设在公安,启用刘璋至少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后,此时陆逊攻占秭归。《刘二牧传》中有这么一段记录“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于吴。”刘璋去世的时间应该在雍闿造反之前不久,把刘璋的死匆忙归结于建安二十五年是不正确的。雍闿是什么时候造反的?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不久。《华阳国志》中也有相关记录“刘主东征,璋于吴卒。”如果以建安年号(虚拟)为时间线,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称帝,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刘备称帝,六月张飞被杀害,七月刘备东征,建安二十七年六月东征大军被陆逊大破于猇亭,建安二十八年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宫。

下面推理,刘备东征败北后,孙刘两家仍是剑拔弩张的状态,刘备一直驻军在永安宫直至逝世,打了败仗回来的刘备病情愈发严重,建安二十七年的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举兵拒守,一直到次年三月,刘备去世的前一个月,这场叛乱才被平息。这场叛乱爆发的原因很可能是原来刘璋任期内的官员听说刘备不行了,而且打了败仗,益州很有可能被孙权吞并,刘璋又要回来了,多种可能性的压迫,让他主动的选择了叛乱。可以说刘备与刘璋去世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而孙权打的这张刘璋牌也成为了扼杀刘备的神之一手。

重新回到主人公刘封身上。建安二十五年七月孟达投降,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称帝,通常默认刘封死亡时间在建安二十五年年末至二十六年年初,结算到十一月,刘封督上庸已经一年半,关羽被害已接近一年,孟达投降一个季度。早不追究,晚不追究,偏偏等刘封回到了成都再追究。作者之前私下做过很多推论,结果都不成立。第一类,刘封是想随孟达叛变的,那丢了上庸不应该回成都,夏侯尚和徐晃的大军来之时就是叛变的最好时机。第二类,刘封此时是独立的,不接受刘备指挥的,如果这样则与孟达的劝降内容冲突,刘封仍然十分忠诚于刘备。那刘备为何不更早追究刘封,作者只能想出一个原因,迫不得已。而刘封的死亡触发条件应该是刘璋。

建安二十四年年末,关羽死亡,刘璋重新成为益州牧。对于益州豪族,刘璋和刘备谁是更好的投资产品?自然是刘璋,因为刘璋被刘备忽悠瘸了,不恨荆州士族那才怪呢,原来那些老部下除了主动叛变的,被迫投降的都是情有可原的。主动叛变的有谁?张松已经死了,迎接刘备入蜀的法正、孟达该不该死?太该死了!好巧不巧,次年法正就死了,不知道是不是益州豪强们内部肃清把法正做了。此时大部分军权在荆州士族代表人的手上,如何安抚住益州豪强们的心。这也是作者认为刘禅被立为王太子应当在建安二十五年,并非刘备称汉中王之时。至于刘备东征时为什么清一色提拔荆州人士担任各个要职,明显是怕益州豪强们领兵直接投降刘璋了。有个小记录可以证明:东征前黄权找到刘备建议说是“吴人战力强悍,我大军顺流直下,进军容易撤军困难,请示陛下让我做先锋,陛下自领大军压后。”刘备不听。不听是对的,丫的黄权是什么人,阻挠刘备入蜀的,好话歹话说尽了刘璋不听,刘备带着三万大军从葭萌关反攻刘璋,刘璋都投降了黄权才投降。就这样的人,你说你让他领军去讨伐孙权(刘璋),不管他真心不真心,疑人不用。而黄权没有投降孙权,很大程度上是庞统弟弟庞林说服的。投降曹丕,既杜绝了之前刘备对黄权的猜疑,我黄权与刘璋早已经分道扬镳了,同时也保护了自己在川蜀的家人。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刘备东征出兵前,已经把黄权的家属监控起来,一旦黄权反水倒戈一击,那就族灭。黄权驻军江北的时候,心里估计也很无奈吧,已入绝境,降魏是最明智的。刘备东征失败后,诸葛亮感慨:“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就能制止刘备东征,就算东征也不会遭此大败。”作者的脑洞是这样的:假设刘备东征的最大出发点是灭了刘璋、夺回荆州,那么益州豪强的最大代表法正表态我们益州豪强已经彻底归服你刘备了,不需要去讨伐。很显然,法正作为益州豪强们中混的最好的人,已经高居“尚书令”了,而且法正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如果益州豪强们谁跟他对着干,那是纯纯不想活了。而后半句话也很容易理解,法正在战役指挥上还是比较有能力的。

这个史书仅仅一笔带过的“益州牧”到底有多大的能量,细思极恐。用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危急在哪里,首先是南郡的沦陷,大量追随刘备入蜀的荆州士族成为流亡人群,他们除了自身能力外不能给刘备带来任何利益,土地钱粮武器都得从益州获得;其次是刘璋的被迫回归,老领导刘璋重领益州牧,益州豪强,以法正、孟达、吴班、吴懿为首的益州叛徒成了众矢之的。刘璋有没有作为,作者认为大概率是有的,而且作为很大。刘璋要重新夺回益州,手段一定要多,张飞的死亡很有可能也是原益州部下哗变被趁夜杀死。一个掌兵三十余年的将领,为何偏偏在东征前死于部将之手,而历史对范强和张达却没有丝毫的历史记录。为什么要杀张飞,刘封死后,张飞是刘备元老派里仅剩的掌握军权的人,杀张飞不是为了东征,而是为了军权。这也是刘备临阵提拔荆州年轻士族为督军、统军的原因,此时荆州士族和刘备一样,都是自身难保。(另补充,刘备称帝后,张飞升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军权、监察权、行政执法权集于一身,得罪人自然难免)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徒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刘封传》的最后一段简要的概括了刘封的死因,四字形容“扑朔迷离”。申家原本就是上庸的大户,拥有或者管理几千户的人口,哥哥申耽前期主动投降刘备集团,但念及弟弟申仪主动起义,还是被魏文帝曹丕封为怀集将军,但不能在上庸继续待了,迁徙到南阳郡去,申仪不仅做了魏兴太守(原西城太守,今安康市一带),还获封乡侯,领兵屯住在洵口,这个不起眼的人事安排却成了后面孟达叛变失败的根本原因。孟达想在新城(上庸)举兵响应诸葛亮,首先要打通申仪的魏兴郡,而申仪随时可以烧了入汉中的栈道以绝孟达的妄念,无论司马懿是否急行军攻击孟达,孟达的举兵大概率都会以失败告终,魏兴与汉中之间的路上通道的一半是子午道(子午道在西晋时期改道,后人整理资料容易误解),东汉末年至西晋一统前,子午道由汉中向东至今日的石泉县池河镇(此处地形为谷地,推测应为子午谷),接着转向北穿过秦岭进入关中地区,池河镇的东边就是安康市,曹魏时期的魏兴郡,无论是申仪的地区影响力还是作战位置都更为优越,孟达的挣扎是徒劳的。

东汉末年政治运行规则,掌权者与士族互相合作,刘封出生于荆州长沙郡排名第一的士族寇家,又有皇室血脉,他的身份是不俗的,被军阀刘备收养后身份更加耀眼。年纪轻轻就履历战功,如果刘备能一直占有荆州且只有荆州,毫无疑问,刘封是铁杆的接班人。但是事情都会发展,人心都会变化,当刘备拥有益州后,他的身份仍然耀眼,副军将军督上庸三郡,与刘备刚来荆州时只能驻军新野相比,刘封青年时期就取得了远超父亲的成就。当刘备失去荆州时,刘封身上的“荆州”标签始终无法摘除,这是长在益州豪强们心尖的刺。再说刘备早已不是壮年,人都会老,马上步入花甲之年的刘备早就不再是荆州士族和益州豪强们的首选老板了,接班人的争夺虽然史书上未露声色,但底下早已明争暗斗了。刘封的死是复杂的,假设出兵救援关羽并且早早拿下襄阳、樊城,南郡、武陵郡未必会丢,甚至还有机会夺下整个南阳郡,刘封是功臣,刘备集团从襄阳北伐的核心人物,未来铁杆的接班人;假设关羽兵败身灭,孟达没有叛变,刘封没有丢掉上庸并且有效的抵御了魏军的进攻,甚至为后续刘备东征做了有效的支援,刘封依然是功臣。很多假设都能导致刘封不死,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从南郡、公安沦陷、关羽兵败被杀、刘璋重领益州牧、孟达叛变、曹丕称帝、上庸丢失,一环扣着一环,一步接着一步,都慢慢的把刘封推向死亡的深渊。

返回